2023年海南省东方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B卷)
发布:2024/12/20 5:3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学是艺术理论的跨学科讨论,几乎等于“艺术哲学”。哲学有很多学派,也有很多传统,在讨论艺术时各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等,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符号学并不是“舶来品”或“西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符号学大国。《周易》是全世界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任何变化的一套符号体系;先秦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给予艺术的意义最重要地位的或许是黑格尔。他的《美学》第二卷,开场标题就是“(艺术)象征作为符号”,所谓“象征性”就是特殊的符号品质。这也是当今艺术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艺术有什么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引人注目,大量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身,给艺术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有学者提出艺术研究的“后符号学”甚至“反符号学”,目的是处理艺术文本中大量混乱、非理性、不可说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提法只是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使之适应后现代文化的实践。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
出现这个局面,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许都是。那么它还是一个符号美学问题吗?答案为更应当是。因为符号学本来就是注视社会文化的,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摘编自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洗涤灵魂,让人们发现美,文艺作品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B.哲学的众多学派和传统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同,所以产生了“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等美学思潮。
C.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而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D.因明学、唯识学、禅学等佛理中符号思想极为丰富,不仅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及中华美学等对当今文艺创作仍大有裨益。
B.传承中华文化,要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非简单复古或盲目排外。
C.近年有学者提出的“后符号学”和“反符号学”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
D.“艺术”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一部优秀的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如何打动人心,尤其打动年轻人,说到底就是真心、真情、真感动。”
B.《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福楼拜苦心创作了四年多时间,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1800页,而完稿时不到500页。
C.《山海情》描绘出扶贫路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又串联起角色的亲情、爱情、友情等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电影《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展现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引领广大观众深刻铭记这一艰辛历程,进一步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一引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5)材料二为什么说“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请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将磨洗【注】
朱以撒 ①这座海中的小岛,往日摩肩接踵的人流如同潮水般退走了,进入岑寂。谁也不知道,下一拨的人潮,什么时候会又一次汹汹而来。
②我在这个岛上最高处的一个酒店住下。唯住下来的人在凭栏看夕阳时显示出了悠闲和慵懒,和匆匆赶往码头出岛的人形成对比——心境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车马的岛上,看一个人的步履,就可以知道他的心境是平和还是急切。
③离我上次登日光岩,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一年高考前,我取道这个滨海城市,准备回老家复习一个月。我上到岩顶的时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晕——决定参加高考以来,睡眠如此之少,看人看物都是迷迷蒙蒙。日子就像变动不居的水,不曾安稳过。登高的确可以望远,但是远望也望不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命数如何。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可见度非常好,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一路无人,拐了几个弯,拾级而上,毫不费劲已到顶点。四望还是海水,无边无际,和当年我看到的毫无二致。想着当年忧心忡忡,现在却早已完成学业成为教授了。这其中无数的情节,都浓缩在两次登高的中间,已无从细数——一个人的追求成功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
④一个岛的韵致,是那么多老建筑给予的。本土的、西洋的、南洋的,当初是用来居住的。那时的人物都隐于别墅之后了,别墅成了他们的化身。海风吹雨,常年浇淋,目之所及都是沧桑容颜。比较的本领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别墅峥嵘突兀,惜地如金,便密集排列;有的别墅则不吝留白,草坪延伸,花篱巧设,以此见闲逸之趣。如果细加琢磨,建筑就是各色人等,以独异见出,连同情性、趣好。一些别墅门洞大开,另一些别墅尘封已久,浓荫匝地,叶满庭除。可以推测多年关门的内部是怎样一种衰飒——建筑的不可移易,注定在此矗立,也在此倾圮。主人的后代星散,有自己不同以往的生活,别墅的空置表明伦常生活早生变故。甚至再过几代,都记不清祖上有一座崔巍的建筑立于此地。日子就是这样,以变数让人目瞪口呆。
⑤很多年前,我憧憬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小巷里漫步,微风轻拂,树影婆娑,会有叮叮咚咚的琴声越过别墅的围墙,如珠玉跃动出来。那么,这样的夜色就太有诗意了。憧憬多半是虚空的,不必强求这个拥有众多世界级的钢琴的小岛,一定要有琴声作为引领。四周静寂里,稀疏的脚步声,由近而远——那些从小岛上走出去的钢琴少年,后来都非同寻常。这也使琴声和岛联系起来,对岛上的声响有特别的期待,由琴声想到优雅、天才想到涵养——如果能源源不断地有这样的天才少年出现就好了,很多美好被人寄予很大的希望,就是抽刀也不能断流那般,一直向前。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没有就没有了,不赶紧看、赶紧听,就成绝景、绝响。人这一生总是想抓住一些大的、重要的,所听所看谈不上什么大事,却也要及时,若风景凋敝、声响随风飘散,那时捕捉纯属枉然。时日过往,带走了一些声响,让期待的人怅然若失;继之而起的另一些声响,与之相比又有天壤之别。
⑥岛上无车马,想多看些景物,就得不吝脚力,上台阶,下台阶,上上下下,没完没了。来岛上行走的自由主义者,常常不屑于结队组团,一个人背着行囊,任己意而行。行走显示了自由,脚力是不必倚仗他人的,于是去了一些众人未能去之处——总是有一些原因,一些所在为人不知,或者安全不具,反而成全了这些自由行走者,使视觉抵达内部,获得欣喜或者惊恐。总是多数人看到了寻常,少数人看到了异常。人的自由体现在行走中,就是摒弃他人的安排,率性是行走最高的境界。行走还是本乎快乐的——在一个出了家门就要行走的岛上,每一个人都要打消借力的念头由于不求人,行于所当行,也就无须看人眼色,一身轻松了。觉得人生若常如此,甚好。
⑦风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从倒伏的大树、翻飞的瓦片和洪波涌起的海面测量它狂怒的等级。既然选择一个岛作为栖身之地,就要坦然接受,在狂风纵横之后,走出家门,收拾一地残破。动荡无休的海水终日冲灌岛屿的边缘,一拨海水流远了,另一拨海水又临近了,试图从边缘啃噬起,涌入核心。建筑越来越密集,物质材料越来越厚重,抵挡了海水的不懈进退,使人在俗世日子里不必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安全产生美感,汪洋中的陆地就是为了美感的产生而设置的——是陆地的凝固,使人可以不用再像迁徙的鸟了。
⑧一个行者的岛上时光一定不会太长久,陌生感催促他不停地走,不停地看,看到既往的绚丽和此时的素淡,既往的沉实和此时的虚空。对一个曾经具备优雅风范的岛屿,我还是有所期待的——尽管我说不清,究竟在期待什么。
(有删改)【注】出自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海中的小岛因摩肩接踵的人流潮水般退走之后所呈现的岑寂写起,为下文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
B.岛上的老建筑有着各色风格,里面居住的人也各不相同,但随着时间推移,如今都变得满目沧桑,令人无限感慨。
C.在小岛行走,率性而行是自由的,它无须借力,更无须看人眼色,有与结队组团的人不一样的体验,体现了生活哲理。
D.结尾写作者对曾具备优雅风范的岛屿的期待之感,但这种期待又说不清楚,表现了作者迷茫、矛盾的复杂心理状态。
(2)关于文中第⑤段岛上琴声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珠玉跃动出来”运用通感,用形象的语言将感觉转移,突出了琴声的灵动。
B.于月光如水的小巷漫步,叮咚的琴声与微风、树影相融,会让作者感受到诗意。
C.由琴声联想到弹琴少年的出众、优雅、涵养,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期待之情。
D.作者将琴声与现实观照,指出现实中缺少这种美好,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厌恶。
(3)文中叙述作者两次登日光岩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以“自将磨洗”为题,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近日,欧洲航天局宇航员萨曼莎,在国际空间站掠过北京上空时,将心绪诉诸这一千古名句。① 。纵使未能亲临兰亭修禊,也不曾登上浩瀚太空,它的浪漫与博大依旧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这正是中华文化经典魅力永恒的生动体现。太空中的中国诗句,既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②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呵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我们期待更多交流互鉴、团结合作的暖心故事,在各国人民相知相通的桥梁上,开拓出一条光明美好的康庄大道。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国航天员将与外国航天员一道,③ 。这正是:兰亭跨越重洋,诗句遨游天宫,文化浪漫交流,航天美美与共。
(1)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上的句子。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比喻句进行简要分析。组卷:20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很看重每一个十年的人生意义,逢“十”都有特定的叫法,如十岁叫幼学,二十岁叫弱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最重要的年华是在哪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的确,十年能让一个人厚积薄发而一举成功,也能让一个人从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亦能让一个平庸的人依然平庸,甚至能让一个奋斗的人堕落成消极厌世。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国家亦此。
请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或“国家的十年”),谈谈你的体会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