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2020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组卷:190引用:8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录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整理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坚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续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凤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B.第5段中“寒霜”一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是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的外化。
    C.本文有较多细致的环境描写,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D.因为外公的去世,山里没了教师,小女孩不能继续上学,她对此很失落,而在文章最后她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上学的希望。
    (2)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

  • 9.下面是某同学将心理学家研究的记忆规律改编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
     

    组卷:17引用:6难度:0.8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夙兴夜寐,洒扫庭除”“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风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用勤劳书写光明未来,让劳动谱写青春之歌!”,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5引用:4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