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的最佳的方式是读书。如何读书,感受如何?下面几篇(则)关于读书的文章,请你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2引用:7难度:0.6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可是,他也暗示过,让一本书“消失”的最好方式,就是藏到图书馆里。事实上,尽管互联网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它不会自动生长出多样性。很多披着时尚、互联网等外衣的文化作品,由于没有文化思维的更新,只能给人时代错置、         的感觉。互联网时代带来虚拟的文化生活,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踏在现实的大地上。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先得以建设性的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文化的变局,要有“正确打开方式”,既要看到它释放出来的文化生产力目前还比较无序,也难免          ,但也要看到它的成长性与生命力。互联网作为一种          的文化载体,让过去只能          的平凡个体,有了被历史记住的可能。文化多样性、分享精神等价值理想,是互联网带给这个时代的礼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伦不类 泥沙俱下 水到渠成 鲜为人知
    B.不稂不莠 鱼目混珠 水到渠成 湮没无闻
    C.不伦不类 泥沙俱下 应运而生 湮没无闻
    D.不稂不莠 鱼目混珠 应运而生 鲜为人知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想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先得以建设性的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
    B.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先得以建设性的方式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
    C.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培厚其“文化土层”,先得以建设性的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
    D.先得以建设性的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培厚其“文化土层”。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袛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乜。”主薄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
    C.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致仕,起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指的是出任某官职即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笠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D.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5)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组卷:6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在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文时,开展了“我的读书观”“我的读书史”报告会活动,分享各自的读书观点和读书经历。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改语文,改语文不读书的顽疾;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读书,专治不读书的痛病。有人说,都信息化智慧时代了,还读什么纸质书籍,应该让位给电子媒介,省钱省时省事。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好书那么多,为什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费时费力费脑细胞。还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读就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此,你有什么样感悟、思考,请以“读书”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