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伶官传序》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C.抑其成败之迹 本:考察
    D.天下之豪杰 举:整个
    (2)下列语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后用兵
    B.尔无忘乃父之志
    C.意气之盛
    D.故方盛也
    (3)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组卷:19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B.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C.又别为优名以自目 自目:自称
    D.因其命 格:搁置,阻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将庄宗兴衰境况对比后,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乙文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C.甲乙两段文字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
    D.甲文的语言议论性强,逻辑严密;而乙文则史学味浓,故事性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②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B.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C.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D.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率(lǜ)更令,官名。秦始置。秦汉时,掌知漏刻。东汉属太子少傅,是太子府属官。隋代依北齐制,率更令掌伎乐漏刻。唐称率更寺令,加掌皇族次序、礼乐及刑法事。
    B.男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按出土的甲骨文,至少商朝时已经有了“男”这一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C.《说文解字》曰:“卒,衣有题识者。”“卒”指事字(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古代供隶役穿的衣服。文中为死亡的通称。
    D.书记原指负责文件记录或负责缮写的人员。在一些政党和政党型社团中,是主持日常事务的领导人。社会主义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一般称“总书记”或“第一书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询其貌不扬,敏悟过人。据《本事诗》记载:太尉长孙无忌见欧阳率更姿形丑陋,嘲之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读书一目数行,博通经史。
    B.欧阳询童年不幸,仕途平坦。父亲因谋反被杀,他自己因人收留而躲过一劫。他先后在隋唐两朝担任过太常博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官职,并被封为渤海子。
    C.欧阳询学书不辍,自成一家。路遇索靖书写的碑石,就睡在碑旁,观摩三日后才离开。仿效王羲之书体,在险劲上超过了王羲之。“欧阳体”深得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赞赏。
    D.欧阳询才智不俗,颇受器重。多次与未显贵时的高祖交游,多次获唐高祖的擢拔,官至给事中。高祖曾经对前来求墨宝的高丽使者感叹说,看到欧阳询的墨迹,会误认为他形貌魁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
    ②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

    组卷:5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公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B.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C.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D.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即避讳。这篇“神道碑铭”因要书写范仲淹本名,前加一“讳”字表示尊敬。
    B.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C.北面,指面朝北。古代君王坐北朝南,臣子朝拜时面朝北方。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D.僭,指超越本分。文中指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有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耿介刚正,敢于直言进谏。范仲淹曾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外放;在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
    B.范仲淹不计前嫌,论事客观公道。章献太后去世后,言事者别有用心地寻求太后临朝听政时的旧事,范仲淹认为应掩小故而全大德,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C.范仲淹抵御强敌,守边效果显著。范仲淹自请守卫延州,他在那里垦营田,筑工事,训练将士,使延州成为其它地方的样板,最终使元昊称臣请和。
    D.范仲淹忠君爱国,一心革除弊端。晚年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积极有为,虽任职一年而罢,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
    ②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组卷:19引用:7难度:0.6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修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森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围,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共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甚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聚从之常出其后基和渊明辙继之煮亦一二焉。
    (有删改)[注]黾勉:努力,尽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谪到外地居住。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居”就与此处意思相同。
    B.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晋书•陶潜传》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C.子瞻,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号。古时人们为表示对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
    D.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陶渊明本人则“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拉近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②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组卷:6引用:1难度:0.7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请引用《伶官传序》中的某个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简要回答唐太宗的这个问题。

    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二、情景默写

  • 7.默写。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
     
     
     

    (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
    (3)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
     
     
    ”(《过秦论》)等系列行动。
    (4)《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5)《过秦论》“
     
     
    ”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6)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7)《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8)《过秦论》中,用“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9)《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10)《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能守住华山。
    (1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1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13)《伶官传序》中,“
     
     
    ”两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14)《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
     
     
    ”的结论。

    组卷:129引用:2难度:0.8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因为是中意的女子馈赠的,虽然是茅草也让人感到美得出奇。这两句原文是: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对后唐的兴亡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推出“
     
     
    ”的结论。
    (3)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中的“
     
     
    ”两句,化用苏轼《水龙吟》“点点是离人泪”,浑然天成。

    组卷:25引用:2难度:0.9

三、选择题

  •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27引用:6难度:0.9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组卷:28引用:2难度:0.9
  • 1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五、其他

  • 36.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7.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条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组卷:1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