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8 0:0:2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礼乐的精神是什么呢?统观《乐记》的几段话,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和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礼不可以无乐,犹如人体躯壳不可无灵魂,艺术形式不可无实质。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孔子说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
          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记》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材料二:
          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礼不是客套的仪式,乐不是管弦歌唱,礼乐不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而是抽象的精神。
    B.一首乐调由许多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如果配合没有条理秩序,这首乐调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乐中有礼,指乐的精神需通过礼的条理秩序来实现;礼中有乐,指礼的条理秩序要能表现乐的精神。
    D.“生生而条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把这种宇宙观融入和运用到生活中,便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融贯的系统,人格是完美的有机体,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条理秩序的人,到达胜境。
    B.三代成为礼器和至宝的玉器和铜器,体现了古人希望在美的形式中,表征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文化意识。
    C.从“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可知,古人制作鼎不是为了烹煮食物,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及天人合一的思考。
    D.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论证的侧重点也不同,材料一侧重礼乐对教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侧重对生活的作用。
    (3)下列对“礼”“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一“礼”“乐”的精神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夫乐,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C.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
    D.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木头的树
    蔡楠
          高木头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高木头的腿有毛病。去医院住院时,医生说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需要截肢。“不——”高木头在病房里大喊,“我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呢!”
          医生就给他打了一支杜冷丁。医生说:“我只管你暂时不疼,但不管你以后不疼,更管不了你的生命。”高木头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其实高木头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但是奇迹并没有来到高木头身边,病情愈发严重。他的脚趾开始脱落,腿肚子溃疡,肌肉开始坏死。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高木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几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孩子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高木头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吗给自己喝假药?
          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高木头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白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管事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
          村里和他签了合同。高木头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高木头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高木头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在新挖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坑挖好了,高木头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白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伸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从河沟里上来,水桶也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手腿麻木了,他就用下巴磕着地,头带领全身继续努力蠕动。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高木头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高木头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波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高木头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高木头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值100块呢!”
          高木头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现在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这白洋河、这鱼儿,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高木头,向树林深处走去。高木头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高木头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寒光一闪一闪的铁锹后面,是高木头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木头双腿被截肢以后,自杀不成,他老婆骂高木头“死都不会死”,由此可以看出他老婆的冷漠、无情。
    B.文章写高木头拖着残疾的双腿独自在堤上艰苦劳作的过程,既表达了对高木头的赞美,又暗含对其家人的批评。
    C.小说以“腿病截肢”为开端,以“捡废品包堤”为发展,以“艰辛种树”为高潮,以“舍命护树”为结局。
    D.高木头转动轮椅的动作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第一次有对儿女的愧疚和不满,第二次则体现了其护林决心的坚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高木头残疾的腿由粉红的嫩肉变成厚厚的老茧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形象,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树林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烘托了高木头愉悦的心情。
    C.小说叙述高木头在艰苦的劳作中获得新生,描写其像爱儿女一样爱树木,为后文写高木头“舍命护树”作铺垫。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通过高木头及其儿女对树的态度的对比,展现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3)小说开篇与结尾都写高木头“以死相逼”,这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说原题为“高木头种树”,后来作者把题目改成“高木头的树”,这样更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很多蔬菜适合生吃,不仅味道好,①         。生吃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些蔬菜只有在生吃时才更能发挥保健作用,比如大蒜、洋葱。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所含大蒜素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②         ,但最理想的吃法是生吃。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其中的植物杀菌素具有刺激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还能法痰、利尿、预防感冒。
          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③         。比如,土豆、芋头、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必须熟吃,否则其中的淀粉粒无法破裂,人体不能消化。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每年夏季都会有人因食用烹饪不当的扁豆而中毒。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菜中皇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B.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C.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D.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舒乙在《柏林只爱小苹果》中曾对柏林的苹果有过这样的阐发:“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柏林的苹果一律都是小而又小,绝对属于‘歪瓜裂枣’一类的,根本不像我们水果摊上卖的那样,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当然,越大越难吃,夸张一点,‘形同嚼蜡’。柏林的小苹果,样儿丑,可是真好吃,味儿冲。咬一口,啊,久违了,这才叫苹果!”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