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只此青绿》是一个好的舞剧文本,它的创意和结构为编导创造了表达空间。“舞蹈诗剧”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我所看重的,因为舞蹈就是舞蹈,舞剧就是舞剧,不太需要用别的艺术门类来界定。“只此青绿”这四个字远远大于“舞蹈诗剧”这四个字,它创造了属于舞蹈、属于这个作品本身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只此青绿》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舞蹈创作来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较大的启示:古典舞蹈的创作或者说传统舞蹈的创作在今天需要的是想象而不是迷思。
    《只此青绿》没有背负传统的包袱,在古典舞的创作上、在样式的开掘上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轨道。舞蹈从展卷人和画卷背后无数人的付出的角度进入,摆脱了从画卷本身的样式进行模仿的创作模式,进入到情感和精神的层面,这样舞蹈的表达空间一下就出来了。其中有两个令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是入画,最让人称道的就是把“江山”和“人民”这两个概念融到了一起——不是用文字去表达的“江山即人民”,而是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去表达,通过舞蹈完成了立意的舞台转化。还有一个是古今两个时空的对话,展卷人和王希孟之间隔着长卷的对望是一个动情点。这两个感动点一个从横向上把工匠群体和艺术精神都融进舞剧里,一个从纵向上跨越时空达到了今天和古代的共情。这两个维度构成了精妙的舞蹈立意和叙事方式。所以好的舞剧一开始的创意都是由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初始点生发出来的,《只此青绿》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表达方式,充满想象,不是纠结于旧的、原来的传统,不是纠结于己有的古典舞本身的动作体系和样式。
    (摘自《<只此青绿>:创新表达让古典舞焕发光彩》《中国文化报》2022年2月11日)材料二:
    《只此青绿》是一个现代人的“脑洞”。用时空交错的叙事,讲了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他陪伴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最终与这位“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能够“独步千载”的缘由,也读懂了现代人与古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
          元代书法家溥光形容它“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这句话也像是在说王希孟。据传,他在20岁就英年早逝,史书对于他的身世记载寥寥,但,今人却对千年之前的传奇展开美妙的无限想象。《只此青绿》选用的视角,是一次古今对话的过程,也是一次传达民族记忆的创作。这种创新的舞蹈诗剧,让观众拥有了沉浸式赏画的视角。
          这种演绎古画的节目形式,此前也有过尝试——《此画怎讲》。这个节目通过让“古画活过来”的创新模式,以画中人物的动态和口吻,诠释了14幅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画。画中人物互动聊天的过程还会结合当下热议话题,科普艺术的形式,新颖又有趣。近年来,古今对话的盛行之风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刮起了一阵全民温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风。而后无论是《经典咏流传》,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都是出一部火一部。今年又出现了《典籍里的中国》。这种古今对话的沉浸式戏剧给大众普及《尚书》《楚辞》等流传千古的典籍故事,对话古代先贤,体会历史的厚重。今年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之后,又创作了“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端午奇妙游”和“七夕奇妙游”,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概念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表达。因此,凭借神仙级的国风舞台,迅速包揽热搜,并有称霸卫视收视率之势。“国潮”一词随之流行,“国潮”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为当下艺术呈现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此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流行的文化现象。“国潮”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理解的国潮。B站一个音乐UP主“自得琴社”把古琴和古风服装结合,收获无数网友的点赞。其代表作《醉成都》,上演了中国传统乐器大合奏,再配上考究的服饰、卷轴的创意拍摄手法,构成了如同画卷般的画面。传统文化元素的视听语言,又融入年轻人喜爱的说唱元素,俏皮地呈现出鲜活的成都市井风貌。宋代人说Rap和大熊猫同框的画面你想象过吗?严苛考据,大胆结合才成就如此大胆的远古乐舞。另一首《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则用古琴唐服让听者仿佛“梦回大唐,与君笑醉三千场”。“自得琴社”的最大特色是不拘泥于传统演奏题材,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去创作更多元的文化作品。文化传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无论是卫视节目还是个人创作,基底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却很多样。
          这些爆火的文化节目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炒作。“不喧哗,自有声。”
          它们的底气是什么?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传承者让大众发觉,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样可以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只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古典艺术也能焕发生机。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解构与再创造,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正是当下潮流。
    (《国潮新宠》摘编自知乎,2021年9月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此青绿》大胆摆脱了模仿画卷本身样式的创作模式,其创意和结构为编导创造了表达空间,意义远远超过了“舞蹈诗剧”这个概念。
    B.《只此青绿》不拘泥于已有的古典舞的动作体系和样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表达方式,标志着古典舞蹈创作进入了一个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
    C.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把传统节日的文化概念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表达,推出了一系列神仙级的国风舞台剧,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D.“自得琴社”的作品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语言,结合古风服装,并且都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元素,多元化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入画环节通过舞蹈完成了立意的舞台转化,从横向上联系工匠群体和艺术精神,体现了“江山即人民”的主题。
    B.《只此青绿》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进入到画卷内外的情感和精神层面,跨越时空达到了今天和古代的共情。
    C.《只此青绿》用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陪伴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真实地还原了王希孟的创作过程。
    D.古今对话的盛行之风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刮起了一阵全民温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风,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创意形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对传统文化采用古今对话式创新表达的是
     

    A.“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B.王兆鹏教授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线,从中既可以查出唐宋时期某位诗人的足迹与作品,也能查出某地曾经接纳过的诗人。
    C.《国家宝藏》用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D.《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4)请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倡导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拿来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表达?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注](节选)
    茹志娟
          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淮海前线的军民,正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从前沿给战士庆功拜年回来,独自走在雪地里,脑子里还是活动着前线的景象:炊事班给前沿战士送来了热腾腾的新年晚饭,大个子战士眯缝着眼,津津有味地咬着白面包子,一边说“这面一定是咱胶东送来的。”
          我吃着这雪白的包子,想起了千里以外那一个小小的村庄。她曾经说过,磨了白面等我,我想,这白面也许是严庄来的,是收黎子,是来全他们送来的!我激动地在心里断定,“是她,是他。”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淮海前线居民欢度年节,雪花、冬麦、热腾腾的新年晚饭,饱含诗意,同时也为回忆严庄做好了铺垫,自然流畅。
    B.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
    C.文章后面,花白胡子老人拿着刀,要给大众杀雄鸡滴血起誓,可见人们内心还是蕴藏着对土改的强烈愿望和如火的热情。
    D.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和《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第一人称青年女干部的限知视角展开叙述和描写,真实细腻。
    (2)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开会的是二十多个“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农民的困顿,衬托出土改的必要性。
    B.收黎子给灯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她心里是支持齐心大会的。
    C.来开会的是傍黑一个个溜进来的,来全开口后他们只抽烟咳嗽,可见这些人顾虑重重。
    D.来全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
    (3)作品中收黎子的形象很丰满,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人们评价茹志娟的小说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折射给我们的是整个的大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耳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况下,使用耳机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等不良习惯,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医生们普遍认同,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与,噪声的暴露量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就越严重。
          佩戴耳机除了会给耳道皮肤敏感的使用者带来耳闷、耳堵等不适的感觉,甚至诱发湿疹或炎症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的声音可能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其主要表现是听力损失,久之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或隐匿性听力损失。
          专家建议,减少耳机使用时间,。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组卷:9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王少华漫画作品,有改动)      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3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