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卷(5月份)
发布:2024/12/17 22:30:2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521引用:19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①。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③。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④,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 有:通“又” ②诚有具也 具:方法 ③贫民且饥 且:将要 ④请卖爵鬻子 鬻:卖 ⑤穷至乃图 穷:贫穷 ⑥窃伏念之 窃:私下;私自 ⑦盖曰大数也 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办
B.②④
C.⑥⑦
D.③⑧
(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组卷:44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欲行雨未止【1】
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注释:【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2】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行雨未止》善以矛盾传情,归乡而乡情倍增,不能饮酒而又思饮酒。
B.《忆昔》首联作者回忆往事,写自己不惧路途遥远,走过万水千山。
C.《忆昔》颔联汉唐对举,聚焦此前远游中屡次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
D.两诗结尾的“却思倾”“意未平”,语短情长,言浅意浓,富有韵味。
(2)“灯”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列四句诗词中的“灯”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的内涵相同一项是
A.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B.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C.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D.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曹雪芹《红楼梦》)
(3)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组卷:52引用:3难度:0.6
作文(50分)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0.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课题,既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随便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请以“我和你的距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1引用:1难度:0.6 -
11.请以“总有一束光,照亮我们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