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6 15:0:2

一、积累与运用(30分)(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lù,从山lù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离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①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炖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鹊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 _______(A.心平气和/B.从容不迫)。
    (1)请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山lù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文段中划线处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4)文段中画线①处应该使用的标点是
     

    A.,
    B.;
    C.——
    D.。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_____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不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1)文段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2)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
    ②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
    ③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
    ④他对形势高瞻远瞩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3.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摘自《文汇报》)【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摘自《文汇报》)(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组卷:130引用:20难度:0.7
  • 4.诗文默写
    (1)可怜夜半虚前席,
     
    。(《贾生》李商隐)
    (2)《赠从弟》(其二)中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以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的语句是:
     
     

    (3)郦道元《三峡》中“
     
     
    “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给人以壮丽炫美之感。
    (4)《北冥有鱼》中描写鹏鸟迁徙南海时磅礴气势的句子是:
     
     
    。(《庄子二则》)
    (5)读书足以
     
     
     
    。(《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五、写作(60分)

  • 11.根据下列要求,写一篇作文。
          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         的你,         的我
          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
    ②文章不得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③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若需要,请用A、B、C、D替代。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以“我的青春寄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组卷:97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