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英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注】①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入轨,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并将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B.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进驻天和舱,通过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C.星空浩瀚,引人遐思,“嫦娥”“祝融”“北斗”等航天器不断升空,展现着中国式浪漫,体现了我们对宇宙永无止境的探索。
D.太空行走存在舱外环境恶劣、失重、缺少参照物等多种困难,航天员必须借助航天服、安全带等设备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不是孤立的现在时,它镌刻着国家的前行脚步,从神舟一号开始,不断进发,令人振奋。
B.材料一引用航天员杨洪波的话,证明了神舟十二号航天任务困难大、风险高,体现了他不惧风险、勇于挑战的自信。
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美国、苏俄曾进行舱外活动修理空间站的事例,论证了太空行走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相比2008年翟志刚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意义也大得多。
(3)下列哪句诗最能体现古人对天空的浪漫想象?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请判断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赏析。
(5)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着陆,成功返航。你认为这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20引用:1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竖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价值,在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词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了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何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功夫。
C.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D.“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下列对影响杜甫创作的因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
B.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
C.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动荡。
D.把一部分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4)从文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组卷:21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啜。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颈色部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没黄的花翅含普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婷婷少女。阳光照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排比、比喻
B.比拟、比喻、排比
C.比喻、借代、排化
D.比拟、借代、排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纯粹灿烂的野菊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