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4 20: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ㅤㅤ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ㅤ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ㅤㅤ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ㅤㅤ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ㅤㅤ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关注到“附近”这一概念在城镇化发展、城市基层治理、社区营造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ㅤㅤ最早提出“附近”概念的人类学家项飙指出,“附近”是不同立场和背景的人们在生活常态下频繁相遇、构成联结的生活空间。在现代社会里,当人们普遍以个体原子化的状态生活,对日常的相遇和对话不再关心或无感,会导致“附近”的消失,连带消失的,是基层共同体原本应有的活力和凝聚力。
ㅤㅤ“附近”拥有空间性、社会性和情感性三大属性。“附近”有着具体的物理空间,但并没有明确边界,小区、街道抑或一个标志性路牌都可以为界;“附近”也不同于传统单位制下的“大院”,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而是充满了混杂、异质,人员流动性强。“附近”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性交集,每一个人的“附近”都不尽相同又彼此交错,在“附近”的关系场里,个体更有可能与异质、多元的他者进行对话。“附近”是人和人交往、交流的纽带,形成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现代性城市中人们刻意保持距离,即便是比邻而居,也彼此维护着谨慎的符号边界,导致公共交往中情感的稀薄。然而只有透过社会人群的紧密联结,才可能构建出城市特质所必需的喧嚣和生活场景。
ㅤㅤ因此,“附近”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公共意义的友善空间,其间每一个看似关联度不高的独立个体,可以用带有共同目的的日常生活状态来消解城市的陌生感。例如,小区提供着生活中重复性极高的交流场所,包括理发店、快递店、洗衣店、水果蔬菜店等。尽管小区内的居民并非生活在传统意义上的熟人交往机制中,但因为生活的共时性和交互性,每当有人遇到困难,总是会有居民伸出帮助之手,驱散现代性城市生活的陌生感与冷淡感。刘亚秋在对成都市社区的调查中也发现,基层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主动构造社会性联结,激发基层的“社会力”,是应用“附近”概念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城市“微更新”与重建社会性联结的重要手段。
(取材于严飞《以“附近”为方法:重识我们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乡土社会”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彼此来往较少,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
B.因地域的限制而成为“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C.人们因为重视规矩、礼俗、法律等的保障而得到自由。
D.人们彼此信任,因为约定俗成,也因为对契约的重视。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附近”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助于解决城市基层治理等领域问题的社会学专业术语。
B.同一小区或单位、彼此熟悉的人们身处其中的物理空间。
C.人们频繁相遇的日常生活空间,如水果店、小区广场等。
D.可成为不同背景的人加强情感联结、消解陌生感的纽带。
(3)针对材料二画线句所述事宜,如果请你为基层政府出谋划策,以下建议针对性不强的一项是
A.社区成立居家养老驿站,提供医疗、就餐、保洁、买菜、精神关爱等上门服务。
B.街镇建立服务驿站,配备微波炉、饮水机、充电宝等,为外卖骑手等提供便利。
C.打造“小哥驿站”,引导快递小哥发挥“上门入户”优势,化身社情民意“信息员”。
D.鼓励外来务工者视频直播,收获点赞、打赏,在虚拟空间连接、融入城市生活。
(4)材料一最后,作者说到:“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真的格格不入吗?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回答。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完成问题。
ㅤㅤ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1】,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殁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ㅤㅤ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2】,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ㅤㅤ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而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ㅤㅤ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3】也,不可以得之矣。
ㅤㅤ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4】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ㅤㅤ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取材于《荀子•劝学》)注释:【1】经:指经典。后人将《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2】端,通“喘”,微言。蠕,微动。【3】餐壶:这里指进食。【4】盗跖: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大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恶乎始 恶:厌恶 B.其数则始乎诵经 数:课程程序,科目 C.方其人而习君子之说 方:通“仿”,仿效 D.将原先王 原:推究 A.终乎为圣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 B.入乎耳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不免为陋儒而已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思索以通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A.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即使是极细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B.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C.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学习的途径不是迅速地成为好人
D.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义理深广,基本涵盖了人生的各种学问,而《礼》尤为重要。
B.向良师学习,能更便捷有效地理解不易真切领会的经义,通达世事。
C.不遵礼法,只依诗书行事,在街巷游荡,可能沦为庸人,甚至恶人。
D.从心所欲不逾矩,既仁且智,成为完美之人,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5)上面的选文是教材《劝学》课文的后续文本,在前文论述基础上,选文又从哪些角度对“学习”展开了论述?请概括两条。组卷:20引用:3难度:0.5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ㅤㅤ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ㅤㅤ有一天大雾弥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ㅤㅤ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ㅤㅤ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ㅤㅤ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ㅤㅤ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ㅤ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ㅤㅤ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那中间确有如一位作家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ㅤㅤ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ㅤㅤ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ㅤㅤ《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ㅤㅤ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ㅤㅤ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
ㅤㅤ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ㅤㅤ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投靠:投奔,依靠 B.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荒旷:荒凉,空阔 C.安静得草木葳蕤 葳蕤:茂盛 D.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 挥霍:浪费
A.文章更多地以自省、自诉的口吻记述心路历程,充满了哲理意味。
B.作者批评“面霸”等名称,因为它们不符合地坛的镇定从容气质。
C.“写作的零度”指的是无关名利、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义的写作。
D.结尾作者想念的是与自己物我合一、已经成为其精神家园的地坛。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作者为何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组卷:20引用:3难度:0.5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6.作文。
ㅤ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古人的豪迈;“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现代人的惆怅;“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古今传承的温情;把“附近”作为方法,这是当下学者的关切。“远”“近”之间,有变化,有反差,有错位,有故事;于是人们会有惊喜,有感动,有忧思,有期待……
ㅤㅤ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远’与‘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主题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700字。组卷:1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