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的一段发言受到关注。发言中关于“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表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传。
          梳理梅兵代表的整段发言,不难发现,发言的重点本不在考研,而是对少数具有某学科超常潜质的学生以及研究生教育“两端”的关注,希望通过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
          梅兵代表表示,“考研热”的背后实际是就业形势的问题。缓解“考研高考化”,关键在于推动就业。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问题,高校要立足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做好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桥梁”,走出去、请进来,多为学生寻找、挖掘、拓展就业岗位。
          从短期来看,针对现在就面临就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暴自弃,增强找到好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向招聘单位更好展示自己。部分高校还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站台”。
          从长期来看,高校应该帮学生做好就业筹谋。从专业设置源头入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进行调整。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要务实、高效,“不怠慢”同学,要对他们的青春高度负责。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的培训,重视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重视对学生实践实习环节的优化。
          总之,高校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底层缓解“考研高考化”压力。而对于学生来讲,无论继续深造做基础研究,还是从事应用型工作,都要明晰自己的志向,充满热情,才能在不同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
          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21%。这一报考规模为何惊人?要知道,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为79.7万,还不及今年较去年的报考增长人数。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这主要是由招聘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单位入职的起步门槛。可以说,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如此一来,考研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愈加应试化。当下,不仅考研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起就集中精力准备研究生考试,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反而不受重视。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支持这些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因为读研率、保研率可以成为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的宣传亮点。
          如今,“优秀=读研究生”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考研越来越“热”,也日渐成为事实上的“二次高考”。然而,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学生与家长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一时间,适合的、不适合的学生纷纷涌入研究生行列。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3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三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摘编自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梁”是指高校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起到的沟通作用。
    B.“站台”是指高校通过搭建网络直播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向招聘单位更好地展示自己。
    C.“不怠慢”是指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务实高效,对学生的青春高度负责的态度。
    D.“二次高考”是指大学生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择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的人就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B.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的发言重点关注的是“考研高考化”这一现象。
    C.2000年以后考研人数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2017年首次达到200万,随后整体呈现出高位上的高增长趋势。
    D.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高考承担的社会竞争与筛选压力都转移给了考研,一些“双非”大学也就变成了“高四”。
    (3)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三“就业观”倾向的一项是
     

    A.我们要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要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
    B.人生在世,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饮食暖衣,无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C.世上做大事的人,都是先由梦想来;无梦就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兴趣。
    D.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上的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义务。
    (4)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社会对“考研高考化”现象应采取的策略。
    (5)《“探界者”钟扬》一文中,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钟扬,因为兴趣转身投入植物研究,33岁成为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后,又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无人区”,主动申请到西藏采集种子,并终其一生致力于此。请依据材料相关内容,谈谈钟扬的经历对你未来职业选择什么启发。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灾年
    李娟
          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
          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
          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早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
          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
          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
          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
          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
          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
          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
          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
    “你们取证了吗?”
    “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
    “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
          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
          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
          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
          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      文本二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灾年”作为标题,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B.文章开头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够体现出当地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又为下文“缺水的灾年”作了必要的铺垫。
    C.文章中母亲承包的土地不够多,所以不像那些承包大户那样能够经受得住鹅喉羚的破坏,因而她的损失最为严重。
    D.文章中母亲在“告状”过程中被工作人员要求“取证”,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在无奈中略显幽默,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八十亩地和上千亩地的比较,林业局要求“取证”的无理要求。
    B.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C.文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动物,其手法不仅是修饰文辞的工具,更是主观情感情不自禁的流露,是感情的外化。
    D.文章结尾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提高了文章思想深度。
    (3)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
    (4)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养民如子,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将字母标在编辑框上。
     

    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一J人K肆L于M民N上O以P从Q其R淫S而T弃U天V地W之X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的含义相同。
    B.“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和“《国风》好色而不淫”(《屈原列传》)中的“淫”字的含义相同。
    C.“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同。
    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字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相互责备,一国就会责备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家族。
    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
    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
    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
    ②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5)三段文本在治国理政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1分)

  • 8.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中,“稳中求进”成为热点词之一,而“进”备受关注。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甲骨文“进”字的造字思路及其本义。
          材料一:“进,登也。从定。閵省声。即刃切。”——《说文解字》
          材料二:如图是甲骨文中“进”字的写法。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过去十年,安徽滁州成了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究其原因,突出了一个“快”字,这其中既有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制造业快速崛起等硬件的加持,也离不开政府审批流程的精简、分秒必争的“竞速”精神的作用。
          材料二:
          最近几年,曾经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深圳,却故意放慢了城市发展的脚步。深圳不再一味地追求城市发展的速度,反而致力于打造更加舒适、宜居、幸福感更强的城市综合体。
          你如何看待上述情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根据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