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1 8:0:9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ㅤㅤ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ㅤㅤ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ㅤㅤ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ㅤㅤ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照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ㅤㅤ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材料三
    ㅤㅤ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ㅤㅤ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
    ㅤㅤ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影响人的认知。
    B.身体的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
    C.有些概念源自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D.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过程。
    (4)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A.学习成语“手舞足蹈”时,手和脚都舞动起来。
    B.上生物课时,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和植物园研学。
    C.朗诵李白《静夜思》时,随之做抬头低头动作。
    D.上音乐课时,要求学生把手横放在课桌上端坐。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 模式 观点 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

    组卷:115引用:3难度:0.6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也。国之所以存,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 国之所以存
    D.人民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组卷:272引用:5难度:0.5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组卷:312引用:5难度:0.1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文中作者常常运用借古讽今手法,对自己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中心论点“
     
    ”,意在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勿蹈暴秦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敬宗要节俭爱民。古诗中作者常常用典,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杜甫在《蜀相》中用典“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廉颇老矣,
     
    ”。古诗中作者也慨叹时光易逝,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
     
    ,春与秋其代序”。虽然我们挽回过去不太可能,但未来可期,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
     
     
    ”。

    组卷:27引用:3难度:0.5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11.请以“说健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体现辩证思维。不少于700字。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12.请以“最后的胜利在于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为中心意思,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细节,有描写;叙事有波澜。不少于7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