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曲《广陵散》直抒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
          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绪和缓,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紧张急促。境由心定,曲随意去,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
          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对“自由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
    (取材于祁冰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名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
    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
    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某些文化工具是由实用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
    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
    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
    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
    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
    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
    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
    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
    (5)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红楼梦》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义而已 适:符合
    B.天下之诸侯 与:赞同
    C.不事之 忍:愿意
    D太公 相:辅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夷、叔齐耻之 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
    C.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
    D.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 待天下之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5)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
    (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②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
    a.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b.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注释:【1】子夏:名商。

    组卷:34引用:1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
    其三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开篇描写景色,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B.苏辙诗中“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引起下文。
    C.苏轼诗中“似当年”勾连起古今跨越千年的场景。
    D.苏轼诗中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令人震撼。
    (2)下列对苏辙、苏轼二人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人们歌唱的场景。
    B.都用了反问修辞加强语气。
    C.都各自在内容上前后相承。
    D.都形制短小而又立意深刻。
    (3)“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

    组卷:33引用:1难度:0.6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0.《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归田园,回归本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启示我们勿忘“回归”。在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追问“何以回归”。
          请以“何以回归”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8引用:1难度:0.7
  • 1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种的树成活率高,长得硕茂且容易结果实,所以说郭橐驼是真正懂得种树的人。我们身边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像郭橐驼一样的人。
          请以“他(她)是真正懂得      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9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