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
    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
    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
    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作者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B.作者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手机
    吴昌勇
          几年前母亲从乡下进城,就她一个人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我每逢周末就去陪母亲吃顿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和我念叨起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谁家的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入秋后苞谷穗子能码半间屋,汗水算是没白流;谁家新娶的儿媳妇添丁进口了,胖乎乎的大小子惹人爱,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谁家又在老宅旁起了新房,坐北朝南,是个二层小洋楼;谁家的鸡圈拆了,群养的土鸡赶到了山坡上,鸡肥蛋多,城里人争着买哩……她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母亲提及,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辣椒采摘后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能卖好几块钱,我这才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住在城里,哪得来这么多的好消息?”
          坐在一旁的姐姐回话道:“妈是从抖音上看到的,如今乡下的亲朋好友都爱玩抖音,就算农活再苦再累,也会忙里偷闲上传个视频。”
          我突然意识到,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爱好。
          母亲递过话:“刷抖音挺费流量的,我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人家怕我忘了,还专门给我写在纸条上。”
          我乐了,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一脸得意的神情,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去年母亲过生日,姐姐专门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在这之前,母亲一直使用老年机,只简单地用于接打电话,我还担心智能手机功能太多她反倒不会用。
          暑假,外甥从外地回来,无意间又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平日里,他隔三岔五会和外婆视频聊天,了解她的饮食起居,也看看她的容颜气色。后来我又得知,母亲的微信里已添加了不少好友,大多是和她一个年岁的老朋友老姐妹。
          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用微信聊天的,是视频、音频,还是文字输入?
          总之,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半眯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紧握着手机,右手不时地刷新屏幕上的视频,方言或者土味普通话配着不长的画面,母亲看得专注,听得入神,消瘦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整个屋子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热闹。那一刻,母亲仿佛是一个坐在乡村教室里的小学生,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课本中的每一幅插画、每一段描写,以至于每一个活泼可爱的表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不大一会儿工夫,她便好像完成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揉揉眼睛,回味一番,意犹未尽,她再次将手机捧在手里,那些乡间的人间烟火,那些斑斓的果园农田,让她嗅到了久违的泥土香,这香气也充盈着她单调的晚年生活。
          这是在田里劳作了三十多个年头的母亲,在告别故土,告别田舍、庄稼和牛羊牲口之后,对曾经的家园以另一种方式亲近、回望。一桩桩故事,发生在她最熟悉不过的那片土地上。只是岁月流转,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曾经弯弯绕绕的乡村土路,如今已是宽阔平展的青灰色水泥路,路两旁还加装了安全防护栏,栽上了行道树;曾经低矮简陋的石墙瓦屋,如今已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季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如今化身新农人,一手握着农具,一手握着手机,将乡村的美景和趣事直播到天南海北。
          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小山村,眼下还成了拍摄视频的热门取景地,明丽灿烂的油菜花、挂满枝头的柑橘、漫山遍野的山花、在果园里低头劳作的老农……而声声蝉鸣、啁啾鸟语,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则成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一切诗情画意,都让母亲魂牵梦萦。
          一部智能手机,成为母亲和乡下老家情感交流的介质。正在发生的美好,都在她的指尖下轻轻滑过。母亲握在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智能手机,也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老家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变化、每一副面孔,都让她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让她骄傲与欢喜。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交代母亲念叨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的时间,意在表明母亲的变化未让儿子留意。
    B.文章写母亲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既表现了母亲有着年轻人蹭网的时尚,又暗含了她不愿意麻烦儿子的心态。
    C.文章以外甥透露信息的方式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关心,充满了温馨,同时也间接表现了“我”对母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担心是多余的。
    D.文章说“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是借课本的教化功能来凸显母亲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对待手机,在刷手机中受到了教育与感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独自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为后文写母亲用微信、玩抖音与人交流,了解乡下的情况作了铺垫。
    B.文章突出了“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对“我”的触动,暗示了农人观念的改变,不再让田地荒芜。
    C.文章最后一段呼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了母亲一直记挂着乡下,不忘家乡,为此她感到骄傲与欢喜。
    D.文章的后半部分不以描写见长,而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母亲刷手机带给人们的积极意义。
    (3)“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哪几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4)本文通过写母亲刷手机来表现了乡村的变化,这样写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整本书阅读

  • 7.阅读《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丙       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丁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请依据人物形象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
     

    A.史湘云 林黛玉 王夫人 探春
    B.探春 王夫人 史湘云 林黛玉
    C.王夫人 探春 林黛玉 史湘云
    D.林黛玉 史湘云 探春 王夫人
    (2)这段文字中缺薛宝钗之笑,请结合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不笑的原因。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五、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人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均有治国理政之志向,不同之处是子路想治理大国,冉有想治理小国,公西华则想做个小司仪官。而曾皙与三人不同,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四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