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10/17 11: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绵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因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园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服膺,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因,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至。”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镇将庄因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日章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因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王世贞对魏国公南园的景致做了详尽描绘,将惊叹和艳美的心情表露无遗。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带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由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故勋贵世居京城,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意义。因此,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勋臣赐第内的园林就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昭示着一种贵族风范。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相当的震撼力。
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趋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些勋贵武官们在修造园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和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
(摘编自秦博《明代武官造园活动及其社会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贵武官建造的园林大部分是半公共空间,这与传统文人园林的特征明显不同。
B.在京勋贵和边关将领修建园林的风格不同,体现出他们各自文化和身份的差异。
C.将门花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士园林小巧精雅的风格,这使士大夫开始推崇武官的品位。
D.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现象的出现,说明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从不吝财力、政治意义这两个角度论证,揭示勋将能树立起自己文化权威的原因。
B.文章引唐顺之的话,举史继书的例子,论证了勋贵武官们为了提高地位,热衷于修造园林。
C.文章引用了不少文人的与园林相关的言论,这些引用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的重点不在勋贵武官效仿文士造园行为的背景,而在该行为影响传统园林美学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所以明代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B.为了展示与炫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勋贵武官才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士参与宴会。
C.如果勋贵武官没有相当雄厚的财力优势,就无法建造出富丽雄奇的私家园林。
D.勋贵园林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因此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意义。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比德”象征,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所集聚的社会名流、上层集团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表现了悦目怡情的自然风光。远山高耸,白云缭绕,山石积翠,树影婆娑;山间瀑布垂下,激起珠光一片;朱桥衔接台岸、近坡,坡陀上桃树掩映,绿草如茵;游人或策马而行,或寻径闲步;春水初涨,微波粼粼,二三佳人沐浴熏风,荡舟远眺……一派春和景明的旖旎风光,一派纵享山水的陶然心境。这是美的目光与大自然欣然相遇的情与景偕。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于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却将其表现得如同“湍濑潺湲,云霞缥缈”的神仙之境。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传)《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惶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材料二: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摘编自陈仕彬《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材料三: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是,是中四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西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严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至秦汉时期,山水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
B.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C.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是因为山水技法成熟了。
D.中国山水画中空灵美、外象美等意境是沟通画家、观者、评论家等的有效渠道。
(2)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又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B.“画家是通过实景和虚景联想,通过画面与画外的联想,创造出主观意识上的空间的感觉。”
C.“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弧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D.“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山体通透,天地远阔,溪清见底,在如水的月光笼罩下,神秘而幽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的角度简要说明。
(5)材料二摘编自《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的看法。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应用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的学术圈里,因为制度考核的引导,愿意全身心地做学术论文的人多,但①组卷:2引用:2难度:0.7 -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月17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本届杂技展演共有6台杂技剧和36个杂技、魔术节目参演。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杂技剧目主要有《百鸟衣》《小桥流水人家》《梦回中山国》等。杂技、魔术节目则涵盖爬杆、斜杠、空竹等多个类型,体现了高、难、险、奇、趣的特点。由广西演艺集团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百鸟衣》作为首场演出剧目,通过一幕幕精彩演绎,引发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掌声不绝于耳。组卷:6引用:14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