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高一(下)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从题材内容上,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深度广度厚度高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生态是书写现实、书写人民绕不过去的内容,生态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赓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不乏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观照。中国式诗意栖居寄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旨趣。近年来,生态文学书写天地大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注重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从传统生态智慧中获得灵感,自觉对文脉悠久的中国自然诗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时代精神和中国气象。
中华文化重视自然,也重视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底色,也给中国生态文学带来独特质地。在我们的文学中,郊野、山地、森林等自然世界的存在,与人类社会互相映衬。自然中有美的依据、善的象征和真的情义,能给人以映照和启示。有些生态文学作家以田野调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这本身值得尊重,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追求奇特险怪,而重在通过探秘之旅揭示“万物与我”关系的真谛。
生活中处处是生态,处处有自然景象。文学讲述人的故事,离不开与人共处共生的万物。从《诗经》、汉乐府,到唐宋诗歌散文及历代民歌,人与自然的“换位思考”在我们的文学中比比皆是。新时代生态文学亦体现出接续和发扬中国自然诗学传统的努力,在广袤的天地间婆娑铺展成美丽的风景。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生态文学正从根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蓬勃开展的本土实践中获取能量,在世界生态文学舞台闪耀中国精神的特质与光彩。
(摘编自施战军《生态文学创作空前活跃——讲好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B.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中国经验。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态保护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D.有些生态文学家追求奇特险怪,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态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行文思路不同,材料一以时间线索展开,材料二更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B.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出现了一批描写治沙治污、退耕还林、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
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文学创作,将会进一步立足大地,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为“虫”,后在感官与习惯上开始出现虫的特征,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
C.韩开春《虫虫》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虫子们的生活中,回应梭罗,用自然之美唤醒人类的无知,再回童年,重建天堂。
D.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远远的一眼,有爱、有敬,与青山灵魂相契,悲喜共生。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文本一:
一块土地
贾平凹 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
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
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
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
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
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
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
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
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
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
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
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
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
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 400 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
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
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
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
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京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
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
(有删改)文本二:
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
(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
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
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
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2)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B.“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
C.“他”将爷比作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3)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组卷:65引用:1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吴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①,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阴赂监者使市鸩。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未几,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又将爰书②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范力争之。怒曰:“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众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惧,莫知所以。至则问曰:“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按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数日,秀至。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曰:“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曰:“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曰:“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曰:“既知汝诗,当即汝友。谁书者?”秀曰:“迹似沂州王佐。”乃遣役关拘王佐。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盗在此矣。”执成至,一讯遂伏。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逾垣入,逼妇。妇因独居,常以刀自卫。既觉,捉成衣,操刀而起。成惧,夺其刀。妇为挽,令不得脱,且号。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吴始悟“里边吉”乃“周”字也。然终莫解其故。后邑绅乘间请之。笑曰:“此最易知。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③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闻者叹服。
异史氏曰:“词赋文章,华国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称孙阳④焉。而不谓相士之道,移于折狱。《易》曰:‘知几其神。’先生有之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诗谳》,有删改)[注]①素封:指无官位的富裕之家。②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法律文书。③箑:扇子。④孙阳:即伯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B.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C.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D.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贾,即经商,这里是到外地经商。《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人”,即是“行贾之人”。
B.同里,即同乡。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为街坊、家乡,与文中加点的“里党”“何里”的“里”同意。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字,也是古代行政区划名。
D.间,这里是“间隙,机会”。与《屈原列传》中的“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蜚卿平常为人轻佻,因此被张成选中作为嫁祸目标。他被拘捕后在酷刑之下冤屈定案,周元亮重审此案,才使他得以洗雪冤屈。
B.这桩案件的证物只有一柄诗扇,扇子上虽然写的是王晟赠给吴蜚卿的,但实际上诗是由日照秀才李秀所作,由沂州人王佐所书。
C.铁商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利用诗扇嫁祸给吴蜚卿,最终却又因为诗扇暴露了形迹。
D.开篇有夜里梦到神人点化,后有吴蜚卿醒悟“里边吉”就是“周”字,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符合《聊斋志异》的风格。组卷:11引用:1难度:0.7
三、课内文言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金就砺则利
⑤非能水也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积善成德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组卷:91引用:3难度:0.7
五、语言文字运用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以往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① 。先是形貌,将织物置于显微镜下,就能明显地看出其特征;其次是结构,② ,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各不相同,运用光谱分析,可以明确其是否是丝绸;最后是成分,丝绸是由十八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③ ,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而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呈现泥化、矿化和灰化的状态,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上述常规方法难以奏效。此时,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进入大众视野。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但即便抗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相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
六、写作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德智体美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上述材料给追求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在智与德、体、美、劳的关系中,任选一组或多组,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国之栋梁”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