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发布:2024/12/15 7:0: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 1.阅读回答问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扬其波?众人皆醒,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死。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者必弹冠 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2)选出对划线词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B.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是中国古代美学概念:“风“是《诗经》中的《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的源头。
    B.《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C.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D.少牢,指羊、猪各一头,为古代祭祀用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则为“太牢”。
    (5)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45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③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组卷:4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197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