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下)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组卷:1引用:2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锁匠
    曹 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左岸风’文学社刊》2015年9月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身处古镇,开着一间老锁铺,守着一门传统技艺,平时把玩着一把祖辈流传下来的茶壶,这一切都暗示这锁匠铺生意十分冷清。
    B.第二自然段描写老锁匠长着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一方面说明老锁匠长期从事对手指要求高的工工作,另一方面也暗示老锁匠的精明能干。
    C.小说构思巧妙,情节一波三折,年轻人不用钥匙就打开了老锁匠的古锁,而老锁匠又打开了年轻人无法打开的门锁,颇具戏剧性。
    D.小说以年轻人出现在老锁匠的锁铺中并造出新颖的锁为结局,虽有些突兀,但却寓意深刻,对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留传统技艺作了思考。
    (2)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写了三次开锁,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组卷:8引用:7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学大量阎宗临
    夏明亮
          ①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三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
          ②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
          ③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
          ⑤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
          ⑥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
          ⑦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⑧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
          ⑨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一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⑩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授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位……”
    ⑪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
    ⑫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凤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
    (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
    B.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
    C.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
    D.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阎宗临初中毕业后,拿着乔松岩老师资助的十元钱,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高等师范。这为他后来成为史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阎宗临回国后,拒绝了外文秘书一职,而选择了山西大学教授,说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缺乏民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C.阎宗临说“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苦守他的战时岗位”表明他在国家离乱之时,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国家排忧解难。
    D.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欧洲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阎宗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五年的打工生涯。
    E.阎宗临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一种真学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中西会通。
    (3)阎宗临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对他优待而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组卷:3引用:2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良弼,字师说,新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松阳知县,召拜刑科给事中。采木侍郎黄衷事竣归家,乞致仕,缉事者奏衷潜入京师。帝怒,夺衷职。良弻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
    桂萼初罢相,诏察其党。给事中刘世扬等议及良弼。以吏部言,得留。寻命巡视京营,勒罢提督五军营保定伯梁永福、太仆卿曾直,罪武定侯郭勋家奴,论团营兵政之弊,又请发银米振京师饥,直声大著。会南京御史马扬等以劾吏部尚书王琼被逮,良弼请释之。帝怒,并下诏狱。论赎还职,仍夺俸一年。三迁至礼科都给事。十一年八月,彗星见东并,芒长丈余。良弼引占书言:“彗星晨见东方,君臣争明。彗孛出井,奸臣在侧。孚敬专横窃威福,致奸星示异,亟宜罢黜。”孚敬奏良弼挟私。帝已疑孚敬,两疏皆报闻。给事中秦鳌疏再入,孚敬竟罢去。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鋐、孚敬俱恨良弼。
          明年元日,副都御史王应鹏坐事下诏狱。良弼言履端之始,不宜以微过系大臣。帝怒,再下诏狱。狱卒讶曰:“公又来耶!”为垂涕。寻复职,夺俸。时孚敬复起柄政,与鋐修前隙,以考察后命科道官互纠,奏上十一人,又不及良弼。孚敬益怒,拟旨切责,令吏部再考。鋐乃别纠二十六人,而良弼及秦鳌、叶洪皆前劾孚敬、鋐者,中外大骇。良弼竟坐不谨削籍。隆庆初,诏起废籍。以年老即家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天启初,追谥忠简。
          赞曰:甚矣佞人之可是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佞良之辨,可弗审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B.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C.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D.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书,即占卜的书。占卜,常指一种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或根据星象等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活动,含有见微知著的原理,带有迷信色彩。
    B.元日,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习俗。宋代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情景。
    C.诏狱:可泛指关押犯人的牢狱:也可特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常用来表达编撰者对传主或事件的看法,不一定都是赞扬褒奖之词。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良弼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他历任松阳知县、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其间又伴随着被关押、夺俸、削籍,一生起起落落。
    B.魏良弼为官正直,名声显著。他在视察京城军营期间,劾罢梁永福、曾直,判处郭勋家奴有罪,批评团营兵政的弊端,又奏请发放钱粮来赈救京城的饥荒,由此名声大震。
    C.魏良弼巧借星象,奏罢奸臣。十一年八月,东井座出现彗星,光芒一丈多长,他利用占卜知识,进言奸臣犯君,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加上秦鳌的协助,张孚敬最终被罢官离职。
    D.魏良弻是非分明,频遭打击。他为黄衷辩护,替马扬请释,给王应鹏开脱,又极力弹劾张孚敬、汪鋐,曾两次被关进监狱,遭到张、汪二人的忌恨报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弼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
    ②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

    组卷:8引用:2难度:0.5

八、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11.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 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组卷:40引用:12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位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0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