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016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20引用:3难度:0.9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2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93引用:2难度:0.8

二、阅读品悟(40分)

  • 10.文学作品阅读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它是苏轼,“。”它是郑板桥,“。”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
    ②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组卷:122引用:3难度:0.7

三、写作(4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想,甘愿承受长久的寂寞;雄鹰为了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毅然接受严峻的考验;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梦想,敢于经受风雨的洗礼;流星为了自己瞬间美好的梦想,宁可付出沉重的代价。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请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组卷:101引用:7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