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第十周周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理解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其内容是由古代巫师若干世纪的承传附益积累,再由不同时期巫师群中的不同作者(可能还有才士文人参与其事)将它们笔之于书而成就起来的。古代的巫师,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一切文化知识都要通过巫师的手进行传播。因而在这部书里,除神话传说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等等,这真可以说是一部奇书,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虽然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为什么以神话为主的一部巫书竟会包括那么多学科?因为这正是原始时代原始先民通过神话思维刻印下来的痕迹。所有探讨认识的一切,都蒙上神话或宗教的色彩。有些探讨认识,仍是比较正确的,那就成了科学的萌芽,给我们提供了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神话,有《大荒西经》所记的女娲之肠化为十神的神话。这个神话把作为女性开辟神的女娲的形姿大略勾画出了一些,但要观其全貌,还得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女娲的最大功业,乃造人和补天两件事,这都属于开天辟地性质的工作。盘古是众所周知的开天辟地大神,而这位男性的开辟神,却是直到三国时代才见诸记载的,可知其起源之晚。又女娲和伏羲本是配偶神,而据有的学者说,盘古乃伏羲的音转。如所说无误,则其因神话的流传演变,使女性开辟神让位于男性开辟神的迹象,更是显明可见。
男性的神和神性英雄开始受到注意而被颂歌,是从原始氏族社会母权制到父权制,乃至父权制确定以后才有的事。从这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神和英雄,构成《山海经》神话的主要部分。神话中的最著名者,有夸父追日,刑天断首,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战争等等。或表现为与大自然进行的斗争,或表现为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争战,或属神国内讧,或带有反抗神的意愿:种种色色,充分展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构成一幅幅宏丽壮伟的画图。《海内经》所记“鲧复(腹)生禹”的情节,则是原始社会某些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部落里男人乔装生子叫作“库瓦达”的习俗在神话上的曲折反映,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学和民俗学上很好的认识价值。
天帝的出现是奴隶制社会初期反映在神话上的显明标志。《山海经》里有众多的天帝:黄帝、颛顼、炎帝、少昊、帝尧、帝喾、帝舜……大都具有神帝而兼人帝的神格,表明这些神话英雄人物初由原始社会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所以即使作为天帝,还有时难免遗留下一些部落酋长的形姿。
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神话,《山海经》所记不多,只有《大荒西经》所记成汤斩夏耕一段可以作为代表。夏耕断首,到巫山去逃避罪咎,和刑天断首犹操干戚以舞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状写了作为失败的奴隶主--夏桀一方(夏耕是夏桀的部将)的畏葸可耻,而且也正面歌颂了作为新兴奴隶主--成汤的神勇无敌。这段神话虽然简单,它却打破了神话只能和原始社会同终始、不能进入阶级社会的旧说。
《山海经》的神话是多方面的,是神话处于综合体状态和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神话:有些只是有神而无话;有些是半神话,是残缺不完的神话;有些则近于奇闻异说,贴附在各种学科上面。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教人应接不暇。
(摘编自袁珂《<山海经>:中国神话的根基与起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神话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表现在它是原始时代原始先民通过神话思维刻印下来的痕迹,带有神话或宗教色彩,有些还成了科学的萌芽。
B.《山海经》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是由古代的知识分子--巫师承传附益积累起来的。
C.因为盘古乃伏羲的音转,而伏羲和女娲又是配偶神,所以女性开辟神让位于男性开辟神的迹象,在这里就体现得更加显明。
D.“鲧复(腹)生禹”的情节,曲折反映出原始社会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部落里,男人乔装生子的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山海经》“是一部奇书”的中心,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其中记录的神话。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及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逻辑性很强。
C.文章以《山海经》是一部巫书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它的内容涉及门类之多、研究价值之大。
D.《山海经》的神话,可以分成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的“经”并不同于“四书五经”的“经”,它不是儒家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经典。
B.由于“刑天断首”与“夏耕断首”的神话产生于不同时期,因而前者带有原始社会先民对反抗精神的赞美,而后者表现了阶级社会中对失败方的羞辱。
C.“精卫填海”神话带有对炎帝小女儿溺死东海后魂化为精卫鸟不屈不挠填海精神的赞美,这个神话有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
D.《山海经》的神话是多方面的,是原始社会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神话,给我们提供了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组卷:13引用:4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峰之树
田 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
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
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
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
(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C.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D.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象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又形成一定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
C.“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也非常贴切。
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3)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组卷:53引用:18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
-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个人处世,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 。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
能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 ;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 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了。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足够人们受用。组卷:16引用:3难度:0.8
四、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
-
7.默写。
(1)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2)《诗经•卫风•氓》中“
(3)李白在《蜀道难》中融夸张与神话为一体,描述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写出了蜀道艰险的句子是“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组卷:3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