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3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句意是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发展脉络中源远流长,其开端至少可追溯至虞夏商周时期,尤以《尚书》的记载最为久远。《尚书》通过记叙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以明仁君治民之道。开明君主认识到民众在权力转移、王朝更替、国之兴亡盛衰中的决定性作用,告诫继任者要敬德、重民,于是民本思想萌生。《尚书》有云:“皇祖有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之孙太康遗忘了先祖大禹的训诫,骄奢淫逸,招致民怨,最终失邦失国。后又有商汤灭夏、周革殷命,周初统治者也意识到人心所向是周成功代商的关键,“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德政可以融通天命与民意。
          首先,民为邦本,顺应天道就是顺应民意。《尚书•泰誓》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爱百姓大众,百姓想得到的,上天也一定会遵从。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由皇权天命论转向民意天命论,虽然仍有“天命观”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在文明之初即确立“民本位”的价值立场,这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其次,君主敬德、爱民可以实现天命的转移。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天命转移的判断标准就是君主能否实行德政,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拥有使人民归顺的“德”。而施政者有德行才能够配享天命,得到上天的护佑,敬德的主要标准和内容就是做到“怀保小民”,即爱民、护民。最后,敬民、爱民的道德情怀通过安民、利民的民生实践表现出来。《尚书》提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的观点,书中记载了大量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三代执政者重视农业生产,通过设官督农、制历授时、兴修水利等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安民、养民的丰功伟绩。
    《尚书》中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为后世儒家继承发展,民本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系统地阐述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孔子说“仁者爱人”。民为国之本,施仁爱于民是执政者的最高德行,也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孟子力诚君主“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至汉代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后,越来越多的君主笃信、笃行民本思想,对民众抱有敬畏之心,将“民为国本”的圣哲古训视为江山永保的圭臬。唐太宗引证荀子的名句,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言,更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自戒,这足以反映他对民众力量的清醒和历史自觉。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星光熠熠、辉煌灿烂,然而回望其在历史上的政治实践却寥若晨星、暗淡无光。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体制无法为民本思想的实践提供可能的条件,只能成为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景,历代王朝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民主制度成为承载民本思想的现实接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用崭新的人民民主制度实践了古之圣贤难以企及的政治理想。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精华,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高度自觉,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开创新的时代辉煌。
    (摘编自董冰《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材料二:
          人民群众就是基层,必须鲜明大抓基层的实践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坚持从基层抓起,从群众身边的问题抓起,从回应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抓起。实践证明,基层是国家的根本,推动国家治理基础在基层治理,抓好基层治理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要始终着眼基层,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鲜明大抓基层、重抓基础的重要导向,抓好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水路电网等方面改善提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彰显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大抓基层关键是大抓服务,必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使命所在、初心所系,服务好人民群众彰显党员的内在价值、发展方向。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疑难杂症中体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体现我们党的强大力量。要把基层战斗堡垒建设作为重点,着眼于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能力,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去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不断赢得群众认同认可中充分释放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摘编自曾光《扎好党和群众的联系“纽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一部分帝王有关仁君治民之道的言行,表明民本思想在那时已产生。
    B.受《尚书》的影响,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历代君主所重视。
    C.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但是在政治实践方面鲜有成功的范例。
    D.着眼基层,聚焦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夏商周时期的开明君主认识到民众的决定性作用,也意识到罔顾民意会导致灭国,民本思想萌生。
    B.商周时期的“民本位”观念,虽然还存在“天命观”的神秘色彩,但是在文明之初确立的这一立场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C.唐太宗的警世名言和自戒之语体现了民本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这是唐太宗能够开创大唐盛世伟业的主要原因。
    D.中国共产党人用人民民主制度作为承载民本思想的现实接口,实践了古之圣贤难以企及的政治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春秋)
    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春秋)
    C.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唐)
    D.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魏源(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3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①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②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③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同志们彼此看看,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他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了一会儿,好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④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说完就在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⑤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地看看它。“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⑥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只有热气。就又划了一根洋火。
          ⑦“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一种微笑。他往下说:“大家都要做抗战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⑧到门口可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他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小声儿谈了几句。“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我刚才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主席还没说完,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凡是你们想到的工作,可以到我家里去商量。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我太太谈也可以。她知道我的意见,可以告诉你们。”
          ⑨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带着很机密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稍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他有点意见,先让他发表。”
          ⑩华威先生点点头站了起来。“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又要提前退席。”随后他说出了他的意见: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
    ⑪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1938年2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威先生虽有种种缺点,可是他言辞谦卑,并且推辞不当难民救济会主席,显示出他性格中谦和民主的一面。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比如开篇的漫画式勾勒显示了华威先生官气十足而又虚伪做作的形象特征。
    C.华威先生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表明他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
    D.华威先生的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写人物的出身经历,几乎没有连缀式的情节,只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凸显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和外观形态,表现相对静止的人生相。
    B.《华威先生》是一篇偏重于展示型表演、类似于戏剧的小说,它给人物提供的台词都有很强的行动性,有喜剧小品的倾向。
    C.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D.这篇小说的选文部分以辛辣的笔触、以喜剧的敏感反省抗战阵营本身,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官僚华威先生之流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
    (3)华威先生处处宣扬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你如何看待华威先生的“忙”?
    (4)《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人物刻画技巧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在清醒时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①         ,就会堆积起来对大脑造成损伤,那么这些代谢废物是怎么通过睡眼被清理掉的呢?
          科学家采用双光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发现了这个“清道夫”的庐山真面目,②         。在睡眠中,神经胶质细胞调控大脑中的组织间隙增加大概60%的空间。(  ),研究人员发现,③         ,清除废物的速度是清醒时的两倍,这也证明了睡眠的修复作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更大的组织间隙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被高效地清理掉
    B.更大的组织间隙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高效地清理掉
    C.更大的组织间隙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被高效地清理掉
    D.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可以被高效地清理垃圾,更大的组织间隙便于清理大脑中的代谢物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的话意味深长:“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2013年7月,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党内集中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内,总书记久久凝思:“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其实人生也一样,处处是考场,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的选择时期我们都应该有这种“赶考”的思想准备和斗争意志。
          2021年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七十二周年纪念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校团委特举行“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