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这些新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等。
          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目标,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要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摘编自王蔚《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2年9月6日)材料二:
          所谓文化公平,是指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够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
          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不公,其根结在于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性。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但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适应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最后,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
          要关注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融入感,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首先,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这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其次,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可在城市选择一定范围建立体现特色农业的城市农业发展区,让城市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并加大在城市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强城市市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最后,要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特别是要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的复原和重构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再次弘扬地方性文化,使其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
    (摘编自刘艳云《以文化公平促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2年4月2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前是看“缺不缺、够不够”,现在是看“好不好、精不精”。
    B.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需要构建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了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实现了文化公平。
    D.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既要接地气,也要精准供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问题,材料一主要侧重于公共文化,材料二主要从文化公平的角度加以论述。
    B.无论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C.文化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项工程已经初步建成。
    D.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既需要政府重点规划,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服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药搭脉传抄秘方,中医拔罐针灸治疗法。
    B.某国产品牌服装在纽约时装周亮相。
    C.休闲时光在城市一角的公园里喝茶遛鸟。
    D.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好戏进礼堂”惠民演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如何以文化公平促进共同富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枪
    申平
          靠山乡派出所的何所长,带领所里的全部人马,全副武装,分乘两辆警车直扑后山。他们封锁道路,搜索前进,如临大敌。
          事情的确很严重:据紧急报告,山里有人在持枪打猎。在禁枪禁猎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枪狩猎,这简直就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衅。
          还好,循着枪声,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猎人,迅速围捕,很快将他捉拿归案。
          现在,那个“猎人”正被反铐双手蹲在地上。看样子他也就二十岁出头儿,脸上充满稚气和无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支长长的老式步枪,还有几发已不多见的黄铜子弹。30多岁的何所长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种步枪是“七点六二式”,是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步枪,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说吧,你这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枪是我老太爷的。”
    “你老太爷是谁?”
          那小子说出一个的名字,竟把何所长吓了一跳:这个人,是这一带远近驰名的老英雄。他不但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退伍后又带领民兵捉拿过美蒋特务,轰动一时。老英雄活到103岁,前不久刚刚去世。他的葬礼异常隆重,县乡领导都出席了,何所长也去了。嗯,对了,当时好像的确见过这个小子。
          何所长上前给他打开了手铐,让他坐下,然后又问:“这枪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来的。我老太爷藏枪的地方可隐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爷手里有枪,我们怎么不掌握?他的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拿出来玩儿玩儿……你去问我太爷他们嘛。”
          事关重大,何所长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随后带人来到港口村,调查枪案。
          他们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小子的太爷。这人也已经快90岁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说话也表达不清了,他比比划划说了半天,何所长才大概弄清,这杆枪是老英雄当年从北京拿回来的。
          看来,这枪来头还不小。何所长他们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孙子。这人也已经60多岁了,是个退休公务员。他说的倒是非常清楚:这杆枪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周总理亲手颁授给他的,另外还有100发子弹。他小的时候,看见爷爷整天背着这杆枪,威风凛凛地进进出出。后来爷爷老了,枪就挂在家里的墙上,几乎一天一擦。再到后来,他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偶尔回来,枪已经不见了。这可能和那时候收缴枪支有关。但是爷爷这枪不同,是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品,据说也是办了持枪证的。但是枪去了哪里,他也没有问过。最后他说:“你们去问下我哥的儿子吧,我爷爷不能动的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许知道情况。”
          于是何所长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孙子。这人近五十岁,正是那个“猎人”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已经知道儿子因为持枪打猎被抓了,又见何所长他们来找他,就显得很慌张。何所长赶紧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调查了解情况。我就想问你,那杆枪你见过吗?”
    “我……见过,是太爷擦枪的时候。可是太爷后来把枪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太爷不能动的时候,曾经让我帮他擦枪。我不喜欢摆弄枪啊炮的,就没干,我就让我儿子帮他擦。后来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枪,我的枪。’”
          事情到此已经很清楚了: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个生瓜蛋子,倒成了枪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传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浅,把枪拿出来去打猎,可能这杆枪就永远不会再与世人见面了。
          何所长让人把小青年和枪一起带回村里来,让他指认藏枪地点。他轻车熟路,带着他们来到老太爷故居的后屋,轻启一面夹皮墙,里面竟然现出一间庄严的小屋来。只见墙上端端正正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画像和对联下面,就是一个枪架,把那杆枪放上去,严丝合缝。旁边,还有子弹带、武装带等一些“配套设施”。
          何所长用手机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暂时放了小青年,让他随时听候处置,然后他带了枪和子弹带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所长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走访,层层推进,逐步交代清楚了老枪的来龙去脉,引人入胜。
    B.老英雄远近驰名,他所拥有的那杆枪却被大多数后人遗忘,这样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C.老英雄的孙辈、重孙辈都不知道老枪的下落,有的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是对老英雄功绩的漠视。
    D.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场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也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为后文“老枪”的出现做了铺垫。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作,没有正面写老英雄,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表述,既丰富了老英雄的形象,又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主题深刻,它告诫我们,在和平时期要遵章守纪,不管是谁、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公然挑衅法制社会,否则将被依法惩处。
    C.老英雄老糊涂了还在念叨“我的枪,我的枪”,说明在内心深处,老英雄一直没有忘记战争,也说明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D.何所长依法将持枪打猎的小青年捉拿归案,在知道他是老英雄的后人时,又对他网开一面,说明何所长执法不严,以情代法。
    (3)请概括老英雄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老枪”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2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因为是电影,所以可以多一些浪漫,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多一点“超前”。“如果你看过登月纪录片就能发现,①_______。”黄侃说,人走不了那么快,月球车更开不了那么利索。但是,《独行月球》是一部科幻片。“今天不可能,②_______。可能未来会设计出新的航天服、新的月球车。”为体现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电影中的人物在行走时有轻微的弹跳感。“他们走起路来和在地球上有区别,但不一定非要表现得跟20世纪登月时那么困难,可以‘点到为止’”。
          科影融合实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的前提,③_______。李然直言,如果电影是烂片,大家根本就不会关注也不会讨论其中的科学部分。“做科学顾问,理论上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科研人员珍惜自己的羽毛,与不熟悉的团队合作其实也是一场冒险。(  )要是影片最终呈现效果不好,他们会担上挨骂的风险。
    (1)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是电影,所以可以多一些浪漫,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多一点“超前”。
    B.但是,《独行月球》是一部科幻片。
    C.“他们走起路来和在地球上有区别,但不一定非要表现得跟20世纪登月时那么困难,可以‘点到为止’”。
    D.李然直言,如果电影是烂片,大家根本就不会关注也不会讨论其中的科学部分。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研人判断影视项目是否靠谱,甚至是一项额外、复杂的工作。
    B.对科研人来说,判断影视项目是否靠谱,是一项额外、复杂的工作。
    C.科研人判断影视项目是否靠谱,是一项额外、复杂的工作。
    D.对科研人来说,判断影视项目是否靠谱,甚至是一项额外、复杂的工作。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强调:“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比十年前增长近70%。当然,“流动的中国”中的。“流动”具有多重内涵,既包括人口的流动,也包括人口流动促成的观念流动,还包括互联网发展促成的信息流动……从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各类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改进,流动起来的中国,拥有的是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强大势能。
          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评论,谈谈如何在“流动”中读懂中国的发展变化。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