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普通高中教育集团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的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在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将东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的同时,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在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泛化为西方社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共同想象。在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而对这一类造型的批评性看待,并非歧视现实中人们类似的样貌,而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揭示。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到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璀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助力传播中国之美。
B.西方影视将东方人造型为“吊梢眼”,这形象成为西方人眼中固化的东方人形象。
C.我们并不歧视“眯眯眼”“吊梢眼”,但反对把这些当作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D.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是我国文化从业者须知晓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评析《风起洛阳》《功勋》等作品,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出了下文。
B.文章举《山海情》《遇见工匠》等例子,论证了优秀文艺作品应传播中国之美。
C.文章提到“中国之美”由谁来定义的问题,引出了相关论述,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D.文章运用“从未”“常常”“似乎”“尤其”之类的词语,使语意表达更加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文化的错误定义和描绘,导致西方人漠视中国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
B.在数字时代,文化从业者要传播中国之美,最重要的是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C.唯有真正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正确定义和有效传播我们自己,向世界呈现美d 形象。
D.《伟大诗人杜甫》等纪实作品,比《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之美。组卷:5引用: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近地轨道。天和号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至此,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
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空间站工程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中国空间站是百吨量级的,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符合中国国情,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的结果。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将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摘编自《揭秘中国空间站-天宫,不再遥远》,《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
材料二: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蕴含了希望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得更为舒适的愿望,更寄寓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浪漫情怀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天宫”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组成,它运行在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的近圆轨道,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在地球上可以通过观测设备一睹其“芳容”。中国空间站建造 工作阶段 具体工作内容 空间站关键技术
验证阶段发射试验核心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推进剂补
加、机械臂在轨组装建造、航天员出舱活动等关键技术进
行飞行验证和评估,对核心舱功能和长期驻留功能进行考
核。组装建造阶段 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并与核心舱在轨交会
对接,完成空间站建造,同步开展科学技术实验。运营阶段 航天员乘组将分批进驻空间站工作,开展科学技术研
究和探索活动。
(摘编自包为民《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人民日报》2021年9月)材料三:
NSR:首批三位航天员已经进入“天和”核心舱一个多月了,他们开始参与实验工作了吗?
高铭:首批航天员已经辅助开展了一些测试试验,例如高微重力实验柜实验装置的测试。我们在核心舱中安排了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和高微重力实验柜,未来航天员还将参与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的样品更换,以及高微重力实验项目的更多科学实验。
NSR:我国空间站会接收外国的航天员吗?
高铭:原则上是可以的。我国的载人航天一直都保持着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愿意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表达了这方面的需求,希望能在我们的空间站上继续进行空间科学研究。
NSR:对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高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们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我认为在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科学问题导向,工程实现的过程要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以更好地获取科学成果。空间站已经到了应用的阶段,空间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引领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摘编自《NSR对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的访谈》2021年7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空间站最重要的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近地轨道,拉开了我国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的序幕。
B.空间站工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走上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
C.相比于在轨运行的由十六国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我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尚有差距,但更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及综合需求。
D.“天宫”空间站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它的三个舱体被命名为“天和”“问天”和“梦天”,极具中国韵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空间站的组装建造,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近地科技实验、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B.发射核心舱、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等工作之后,首批航天员完成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的验证并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我国空间站正式建成运营。
C.“天宫”空间站采用电解制氧、尿液收集与处理等先进的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了站内资源再生利用,缓解了空间站氧气和水资源的补给压力。
D.为了体现设计者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天宫”里特意配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和视频监视系统,航天员可以使用移动电话和地面上的家人通话。
(3)“天宫”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营过程,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哪些成功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地气
李汉荣 我们的生命越来越缺少地气了。
从水泥路走到另一条水泥路。从水泥楼走到另一栋水泥楼。到家了,家是什么呢?一个用水泥构筑的巢。
我们听不见蛐蛐和蝈蝈的啼叫,不知道纺织娘是怎样在夜晚纺织它那美丽的梦想。“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们只知道诗人是这样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人的背影越来越模糊,我们只能“听取电视一片”“听取键盘一片”或“听取麻将一片”。我们行走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很结实也很干净:除了定时清除的垃圾,什么也不生长,包括野草、闲花,包括幻想和诗意,这一切都不生长。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这样充满生机和地气的诗句作为对联贴在我们的门前,是莫大的讽刺。苔痕有再大的耐心也不会登上门来造访我们了,草色有再长的腿也走不到我们的楼上。我们有阶,有越来越高的阶,沿着这阶我们向越来越高的荒凉攀援。我们无帘,我们只有防盗门,用它拒绝窃贼也拒绝阳光和天空的邀请。
不禁羡慕古时的人们,他们或居官舍或住民宅,或客寄驿站,或静处禅房,不过是朴素的土墙瓦舍竹篱,总能时时与绿色相处,与禽鸟比邻,无处不在的鲜活地气充盈着他们的生活和心性。或许他们有愁苦的时候,但不会或少有绝望的时候:大自然生生不已的活力和层出不穷的景观一次次安顿和安慰了他们。他们活在自然中也活得自然,因而他们活得从容。在从容的生存中,他们发现了天地间浸漫的诗意。
而我们活着必须把自己交给这一堆堆钢筋和水泥。钢筋和水泥保护我们也塑造我们,然后我们也有了钢筋的心肠和水泥的脸。我们居住和行走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也是另一种钢筋水泥。
一切事件和情绪都发生在钢筋水泥之中,又消失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只知道市场行情,知道股市的涨落,知道流行什么连衣裙和歌星,我们不知道诗为何物,彩虹为何物,鸟为何物。我们只知道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甚至知道未来两周的天气预报,我们不再看天,不再看云,不再看银河数星星,因为市场不在天上,天上没钱也没有可口可乐,伟大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虚无,让上帝和天文学家去主管天空吧,我们是钢筋水泥中人,是市场中人。让诗人去数星星吧,我们躲在防盗门里数钱,又安全又实惠。
走到哪里我们也不会留下脚印,更不会留下深深的脚窝。风很快清除了我们的影子和痕迹。僵硬的地板和僵硬的生存,淡漠多情的触摸和柔软的亲吻。没有碧澄的溪水抢拍童年的微笑,没有亲切的檐雨陪伴失眠的心情,没有彩虹临摹初恋的梦境,没有落叶满窗前引发我们美丽而荒凉的联想。坐车出去又坐车返回,除了带回一些货物钞票和一些灰尘,我们什么也没有体验。李白的脚印里盛着原野的春水,倒映着唐朝的天空,明丽又高远。陆游的马蹄敲着强劲的诗韵,蹄窝里秋水映着苍凉的夕阳,古老而纯真。这都是遥远的往事了。我们只顾赶路,没有脚印也没有蹄窝,只溅起一点渺茫的声响。好像在飞行,但我们拒绝了天空;好像在行走,但我们并没有触到地气。上不挨天下不着地,我们是无根的生物。
诗人们在水泥板上耕种麦田,千万亩稿纸上和网页上荒草疯长而丰收无望,没有地气浸润他们的身心,没有露水灌溉他们的想象,以一枝尖利的笔、滑溜的鼠标,就能在荒滩上耕种诗的作物?
古人是原生林,强大的地气和充沛的天光笼罩和化育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他们创造的文化也如同苍茫森林里的风涛、瀑布、泉流和幽草,充盈着神性、浩气和灵气。
而我们是盆栽,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也如同盆栽,多的是机巧和聪明,多的是漂亮的玩意儿和媚俗的杂耍,绝少那种浑然天成、妙合神灵的魂魄和气韵。
文无地气则无味,诗无地气则无韵,人无地气则无情。
或许我们必须与地气沟通,方可复活和壮大我们日渐萎缩的心性和情怀。
有时候,我读《诗经》读《楚辞》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开始觉得是在读古书,读着读着就感到是在读古时候的大地山川,是在呼吸那强盛而神秘的地气。
然则,我就靠保存在古书里的地气供养自己?我该怎样吸取更广大的地气,以救助这衰落的生命和心魂?
(选自《李汉荣散文集》)文本二:
李汉荣的诗化散文展现出新的艺术与思想上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李汉荣的诗化散文摆脱了传统诗化散文对诗意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而将诗性渗透在散文的各个方面,整体呈现出诗性特质,提升了散文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物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有诗的形式;意境深邃遨远。
(摘编自《李汉荣散文的独特价值》)(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首尾呼应,均使用问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B.作者认为人们在“钢筋”和“水泥”中寻求保护,最终却销蚀着心性和情怀。
C.作者将古今生活状态进行对比,饱含对古人的艳羡和对今人生活方式的反思。
D.作者既表达了对社会喧嚣浮躁风气的批判,又表达了对传承古典文化的隐忧。
(2)文本二对散文的诗性特质做了三方面的阐释,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3)有人说,作者“用最亲切的口吻,在最常见的生活里,体现着对生命最深切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4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把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十分形象,芯片中有大量的晶体管,①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以2021年为例,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是基础创新研究方面的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出来。这些都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句式整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4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对美育有深刻的论述:“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