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B卷)

发布:2024/7/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Chat GPT是一种智能增强技术,它能做的事情是智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比如,生成数据伦理的大纲,生成某个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这明显增强了搜索能力,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率。
          不过,能够起到增强效果的Chat GPT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一是智能鸿沟问题。这一技术目前是受到限制的,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会导致使用者群体中差距的拉大,也就是由智能技术导致的鸿沟。二是社会公平问题。除非这项技术能够像手机一样普及,否则这种公平问题会非常显著地暴露出来。能够利用Chat GPT工作的人,很可能效率显著提升;而无法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效率则会保持在原有水平。三是依赖问题。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便利。比如,能够迅速生成课程大纲、撰写文献综述、搜索关键信息等。这会让使用者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但这种依赖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以搜索文献为例,借助这项技术能够迅速找到相关文献,并且可以撰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综述文本。尽管借助Chat GPT可以快速生成一份文献综述,但却失去了相关能力的学术训练,那么结果可能是研究者和学生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面对Chat GPT迅猛的攻势,学术界普遍采取防守姿态,尤其是不少大学相继禁止这一技术在作业和论文写作中的使用。然而,禁止并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技术似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来,所以相对来说,理性引导更为妥当。
          要理性引导,则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我把二者的关系模式比喻为“画龙点睛”。以文本大纲生成为例,Chat GPT能够围绕数据处理的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生成一份基于数据处理环节的数据伦理大纲。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份大纲是恰当的,能够反映数据处理环节伦理问题的一些方面。然而从广义角度看,这份大纲则过于狭窄,尤其是仅从数据处理本身来理解数据,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数据化、数据与生活方式等重要问题。而我们能做或要做的,是对生成文本进行“画龙点睛”的处理,通过调整使生成文本“活”起来。这样以来,智能生成文本的地位也开始明确;在生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类的点睛之笔,缺乏这一笔,智能生成的文本只是没有灵魂的文本。若不这样,则难以保证人类的意义和价值,相应的伦理问题也会产生。
    (摘编自杨庆峰《Chat GPT:特征分析与伦理考察》)材料二:
          随着Chat GPT等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人类的向往似乎正在日益变成现实,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欣喜若狂,反而陷入了恐慌。这正如“叶公好龙”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当心心念念的“龙”真的出现在面前时,叶公却惊慌失措。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类对技术的喜好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矛盾心理。人类希望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又不希望技术太先进。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技术与意义之间的张力:技术一边在“创生”意义,一边又在“消解”意义。所谓意义的“创生”,是指技术让人类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使以前不能实现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疆域,让人类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创造新的意义。所谓意义的“消解”,是指凡是被技术征服的地方,那些依靠旧工艺进行的活动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意义”的“创生”与“消解”中不断前进的——二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Chat GPT的出现似乎正在打破这种平衡。在Chat GPT出现之前,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做一些常规重复性工作,而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但Chat GPT的出现让一些人担忧。如果Chat GPT真的能够进行创新,那么人类的地位将不保。
          事实上,Chat GPT的本质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工作原理是基于之前出现的单词,预测给定文本中的下一个单词或单词序列。问及“Chat GPT能否创新”,类似询问“演绎法能否发现新知识”。从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法的结论都已蕴含在大前提中。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并不能产生新知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有时能够揭示某些未知信息。比如,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前提,可以推导出“电磁波”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又能产生出一些之前未被发现或是被忽视的新知识。与之类似,Chat GPT在前一种意义上不是创新,在后一种意义上却可以说是某种创新。
          目前,Chat GPT还有两个局限。一是“无法理解生成单词的上下文语境或含义”,二是“只能提供接受过训练的信息,无法回答训练数据之外的问题”。所以,面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对思路。首先,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如一些教育领域)设立禁区(就像在体育领域禁止兴奋剂使用一样),这些领域不能使用Chat GPT。其次,积极开发新的意义空间,提高驾驭Chat GPT的能力,让Chat GPT成为人类的好助手。最后,守住“原始创新”这个人类安身立命的桥头堡,走在人工智能的前面,保证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张卫《积极应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者在使用Chat GPT过程中感受到它的便利,进而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最终导致丧失相关方面的能力。
    B.要理性引导智能技术就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同时保证人类自身在技术运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C.先进的技术既可以让人类在更大的空间创造新意义,也可以在它征服的领域使依靠原有技术的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
    D.无论是蕴含在大前提中的结论,还是产生出的之前未被发现或是被忽视的新知识,都不是演绎法的原始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解决技术门槛和使用者的问题,Chat GPT带来的伦理问题就有可能避免。
    B.Chat GPT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相关内容,所以它并不能总是提供完整或正确的答案。
    C.正是技术对“意义”“创生”与“消解”的动态平衡,才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D.只有守住“原始创新”这一堡垒,人类才能走在人工智能前面,掌握自己的命运。
    (3)下列不符合材料二提出的积极应对以Chat GPT为代表的语言人工智能带来的意义危机的做法的一项是
     

    A.作为世界上声望颇高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已经规定,Chat GPT等大模型不能被列为作者。
    B.有人用AI(人工智能)做翻译工作,一小时翻译完十万字的书,文从字顺,而且只有少量错处。
    C.记者通过和Chat GPT交互式的问答,快速搜集、整理资料,辅助自己进行新闻写作,比如对新闻背景的挖掘。
    D.面对语言智能的新发展,未来可以着重考虑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化、理解与生成多模态语言等方面发力。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2022年11月,一则新闻让Chat GPT应用被推上热搜,一名学生用Chat GPT生成的论文,被教授打了高分。有科学家说:“我们真正感到震惊的是Chat GPT竟然这样‘像’人,而不是它多么超越人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位科学家的话的理解。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绿门
    欧•亨利      一晚,鲁多夫在老城中心贯穿全市的一条街上闲逛,他外表还讨人喜欢。白天,他是一家钢琴商店的推销员。他不用领带夹,而用黄玉环束住领带;有一次他去信告诉一家杂志的编辑,说利贝小姐写的《琼尼的爱情考验》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书。
          人行道上,放在一个玻璃柜子里咔哒直响的假牙,似乎把他的注意先引到后面的餐馆;再看一眼时,他发现了高挂在隔壁门口的牙医诊所的灯光招牌。一个高大的黑人穿着显眼的红色上衣,谨慎地向路人分发卡片。
          这种牙医小广告,对鲁多夫来说并不新鲜。通常他都不予理会,但今天那个非洲人把卡片一下子塞进他手里,他竟接了下来,甚至因为手法的巧妙而微微一笑。
          他朝前走了几码,随便看看卡片,诧异地发现竟是空白的。他好奇地把卡片翻个面,看到两个钢笔字:“绿门”。鲁多夫注意到前面三步远的一个人把黑人给他的卡片扔在地上。他捡起来,上面印的是牙医的姓名地址,以及惯常的镶牙项目和“无痛”手术的漂亮保证。
          好冒险的钢琴推销员在街角站停,考虑了一会儿。他第二次经过黑人身边时,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接过递给他的卡片。走了十步后,他看了一下,卡片上写着“绿门”,字迹和第一张相同。人行道上还有三四张卡片,是他前面或后面的人扔掉的。鲁多夫把空白一面朝上的翻过来,上面都印有牙医诊所的广告。
          作为冒险的真正追随者,鲁多夫很少需要两次邀请。但那个头号捣蛋鬼已经邀请了两次,非弄明白不可。
          鲁多夫慢慢走回到黑人所在的咔哒作响的柜子那里。这次经过时,他不仅没有拿到卡片,而且从那张发亮的大黑脸上看到一种冷漠的、几乎是鄙视的神情。
          那种神情刺痛了冒险家。他认为那是在默默指责他智力低下。不论卡片上神秘的字样意味着什么,黑人从人群中两次选中了他,现在似乎在谴责他没有探索奥秘的智力和勇气。
          鲁多夫靠边站着,避开人流,迅速地打量他认为隐藏冒险的那座房屋。房子有五层楼高。地下室是一家小餐馆。
          打量好之后,鲁多夫轻快地走上门前的石头台阶,进了屋。他继续走上两层铺地毯的楼梯,在楼梯口站停。过道有两个煤气灯头,发出微弱的光线,右面一个离他较远,左面一个较近。他朝较近的那个望去,在它暗淡的光环下看到一扇绿门。他迟疑片刻,随即似乎看到了那个玩卡片把戏的非洲人的嘲笑,于是径直朝绿门走去,敲了几下。
          屋里的人应门之前的几分钟,使真正的冒险家呼吸加速。绿门后面什么事都有可能!危险、死亡、失望、丢人现眼——他鲁莽地敲门后可能引起这中间的任何一件事。
          屋里有微弱的寒窣声,门慢慢打开了。一个面色苍白、二十岁不到的姑娘晃晃悠悠地站在面前。鲁多夫赶紧扶住她,把她抱到靠墙的一张老旧的沙发椅上。
          姑娘一动不动地躺着,仿佛晕了过去。他开始用他的圆顶礼帽替她扇风,帽檐刮到她的鼻子,她睁开了眼睛,可是那张脸瘦削苍白得让人伤心。
          姑娘平静地瞅着他,接着莞尔一笑。
          “我晕了过去,是不是?”她无力地问道,“其实谁三天没吃东西都会这样的。”
          “哎哟!”鲁多夫嚷着跳起来,“你等着,我马上回来。”
          他冲出绿门,跑下楼梯。二十分钟后,他又回来了,他两臂抱着大包小包东西,放在桌上——面包和黄油、冷切肉、蛋糕、馅儿饼、一只烧鸡和一瓶滚烫的红茶。
          喝了热茶后,姑娘的眼睛有了生气,脸色也好一些。随着气力的恢复,她开始把自己的小故事讲给他听。那是城市里每天都会遇到的、成千上百个稀松平常的故事之一:女售货员偏低的工资,“罚款”使工资进一步减少却使店方利润增加,病假扣发工资,然后是失去工作、失去希望,接着便是——冒险家敲响了绿门。
          但在鲁多夫听来,这故事像《琼尼的爱情考验》里的紧急关头那般重要。
          “我困极了,”她说,“我觉得太舒服了。”
          鲁多夫站起来,拿了帽子。
          “那我就告辞了。好好睡一觉会对你有帮助的,晚安。”
          他伸出手,她握住他的手,也说“晚安”。
          “哦,明天我再来看看你怎么样?你轻易摆脱不了我的。”
          他走到门口时,她问道:“你怎么会敲我的门的?”
          他瞅了她片刻,想起那些卡片,迅速做出决定,永远不告诉她,他了解她在极端困难下采取的权宜之计。
          “我们的一位调音师住在这幢楼里,”他说,“我弄错了,敲了你的门。”
          在绿门关上之前,他最后看到的是她的微笑。
          他在楼梯口站住,好奇地打量四周。然后走到过道的尽头又走回来,再上一层楼,他发现楼里所有的房门都是绿色。
          他大惑不解地到了人行道上。那个非洲人还在。鲁多夫拿着他发的两张卡片上前询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给我这些卡片?”
          黑人咧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替他主人的行业做了一个极好的广告。
          “在那里,老板,”他指着街那头说,“不过恐怕已经赶不上第一幕了。”
          鲁多夫朝他指点的方向望去,看见一家剧院入口处为新上演的戏剧打出的明亮的灯光广告:“绿门”。
          “听说那是第一流的戏剧,”黑人说,“演出经理给了我一块钱,让我分发医生广告时捎带发几张。我给你一张医生的卡片好不好,老板?”
          鲁多夫沉默片刻,自语道:“反正一样,我认为是命运的手指引我找到了她。”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痴迷骑士小说、坚信能扶危济困的堂•吉诃德类似,鲁多夫笃信利贝小姐的作品,同时认为自己能帮助姑娘摆脱困境。
    B.鲁多夫连续确认只有自己拿到了印有“绿门”的卡片后,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周密的思考,最终选择了那一扇绿门。
    C.面对姑娘“你怎么会敲我的门”的疑问,鲁多夫刻意隐瞒真实原因,是因为他自以为了解她的苦衷,这样做也关照了她的尊严。
    D.当知道卡片上的“绿门”指的是戏剧名字时,鲁多夫对自己之前的做法并不后悔,这彰显了小人物的善良的人性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鲁多夫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既不受时空限制,又使小说的内容更为客观。
    B.在看到“一种冷漠的、几乎是鄙视的神情”后,鲁多夫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绿门”具有象征意义:绿色是一种永恒的生命色彩,而绿门的开启将给人们带来希望。
    D.小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尾,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的典型特征。
    (3)本文在构思上采用“巧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有位评论家说:“这篇小说用传奇色彩的笔调演绎了一场关于现实救赎的精彩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5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良好睡眠的三个评价标准:一是入睡顺利,10至15分钟进入梦乡;二是整个睡眠过程完整,不在中途醒来;三是睡醒后感觉舒适、神清气爽。然而有调查显示,15%至35%的成人觉得自己的睡眠“很糟糕”。
          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最常见的主诉和抱怨,临床上称为“睡眠障碍”。①_____:入睡难、时间短、睡眠浅、晨昏颠倒。无论是上述哪种表现,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没睡好,不解乏”。
          想睡个好觉需要一些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②______,不过传统中医认为,子、午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需要睡眠才有利于健康。除了找对睡眠的时间,③_____。卧室最好挂遮光的厚窗帘;尽量不要在卧室中放置家用电器,如电视、冰箱、电脑等;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同时要注意,上床后不要再看手机、听广播、看报纸,以免影响入睡。如果睡眠长时间难以改善,患者应尽早到专科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犟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Chat GPT是一种智能增强技术,它能做的事情是智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比如,生成数据伦理的大纲,生成某个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这明显增强了搜索能力,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率。
          不过,能够起到增强效果的Chat GPT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一是智能鸿沟问题。这一技术目前是受到限制的,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会导致使用者群体中差距的拉大,也就是由智能技术导致的鸿沟。二是社会公平问题。除非这项技术能够像手机一样普及,否则这种公平问题会非常显著地暴露出来。能够利用Chat GPT工作的人,很可能效率显著提升;而无法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效率则会保持在原有水平。三是依赖问题。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便利。比如,能够迅速生成课程大纲、撰写文献综述、搜索关键信息等。这会让使用者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但这种依赖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以搜索文献为例,借助这项技术能够迅速找到相关文献,并且可以撰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综述文本。尽管借助Chat GPT可以快速生成一份文献综述,但却失去了相关能力的学术训练,那么结果可能是研究者和学生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面对Chat GPT迅猛的攻势,学术界普遍采取防守姿态,尤其是不少大学相继禁止这一技术在作业和论文写作中的使用。然而,禁止并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技术似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来,所以相对来说,理性引导更为妥当。
          要理性引导,则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我把二者的关系模式比喻为“画龙点睛”。以文本大纲生成为例,Chat GPT能够围绕数据处理的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生成一份基于数据处理环节的数据伦理大纲。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份大纲是恰当的,能够反映数据处理环节伦理问题的一些方面。然而从广义角度看,这份大纲则过于狭窄,尤其是仅从数据处理本身来理解数据,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数据化、数据与生活方式等重要问题。而我们能做或要做的,是对生成文本进行“画龙点睛”的处理,通过调整使生成文本“活”起来。这样以来,智能生成文本的地位也开始明确;在生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类的点睛之笔,缺乏这一笔,智能生成的文本只是没有灵魂的文本。若不这样,则难以保证人类的意义和价值,相应的伦理问题也会产生。
    (摘编自杨庆峰《Chat GPT:特征分析与伦理考察》)材料二:
          随着Chat GPT等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人类的向往似乎正在日益变成现实,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欣喜若狂,反而陷入了恐慌。这正如“叶公好龙”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当心心念念的“龙”真的出现在面前时,叶公却惊慌失措。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类对技术的喜好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矛盾心理。人类希望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又不希望技术太先进。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技术与意义之间的张力:技术一边在“创生”意义,一边又在“消解”意义。所谓意义的“创生”,是指技术让人类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使以前不能实现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疆域,让人类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创造新的意义。所谓意义的“消解”,是指凡是被技术征服的地方,那些依靠旧工艺进行的活动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意义”的“创生”与“消解”中不断前进的——二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Chat GPT的出现似乎正在打破这种平衡。在Chat GPT出现之前,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做一些常规重复性工作,而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但Chat GPT的出现让一些人担忧。如果Chat GPT真的能够进行创新,那么人类的地位将不保。
          事实上,Chat GPT的本质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工作原理是基于之前出现的单词,预测给定文本中的下一个单词或单词序列。问及“Chat GPT能否创新”,类似询问“演绎法能否发现新知识”。从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法的结论都已蕴含在大前提中。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并不能产生新知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有时能够揭示某些未知信息。比如,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前提,可以推导出“电磁波”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又能产生出一些之前未被发现或是被忽视的新知识。与之类似,Chat GPT在前一种意义上不是创新,在后一种意义上却可以说是某种创新。
          目前,Chat GPT还有两个局限。一是“无法理解生成单词的上下文语境或含义”,二是“只能提供接受过训练的信息,无法回答训练数据之外的问题”。所以,面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对思路。首先,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如一些教育领域)设立禁区(就像在体育领域禁止兴奋剂使用一样),这些领域不能使用Chat GPT。其次,积极开发新的意义空间,提高驾驭Chat GPT的能力,让Chat GPT成为人类的好助手。最后,守住“原始创新”这个人类安身立命的桥头堡,走在人工智能的前面,保证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张卫《积极应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      材料里谈到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如果Chat GPT真的能够进行创新,那么人类的地位将不保。面对人工智能,一些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面临着不小的失业压力。当然,也有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善于利用,人类文明将步入新纪元。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