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相识成都细雨中
    彭志强
          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后的成都。现在,我终于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诗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茅屋。
          ②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
          ③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烦闷,目光一直向窗外搜寻。那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条由北向东的蜿蜒沙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条联结城乡的纽带。
          ④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⑤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红墙湿漉漉的,更有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
          ⑥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也顺带把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
          ⑦直到2014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新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茅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
          ⑧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
          ⑨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2日第20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
    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
    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
    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挚动人。
    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4)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6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一)课内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

  • 2.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组卷:0引用:3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情表
    【元末明初】简祖英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①失怙:死了父亲。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B.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C.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D.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
    B.古代父亲去世叫“失怙”,母亲去世叫“失恃”,父母双亡则称作“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可婉称“见背”。
    C.禄秩,指官吏食禄的品级,也指禄位,又指俸禄。
    D.耄耋,耄,年纪七十岁。耋,年纪约为八、九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B.“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第3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
    D.第3段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老孤苦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使得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近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第三、四句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C.第五、六句表现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年老和多病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卷:2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12.抄写下面的文字,要求字迹清晰工整。
          火树银花醉良宵莺歌动地,国泰民安逢盛世牛气冲天。2021,辛酉牛年,你好!
          张扬乐学善思的个性,坚守不骄不躁的个性。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2021,新学期,你好!

    组卷:4引用:2难度:0.8

四、作文(60分)

  • 13.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