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大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材料二:
          在谈及建筑和音乐的关系时大家往往套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一说法,说明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建筑是一种有形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总是由单庭建筑构成院落,再以院落为单元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由外而内,在运动中逐渐展开了空间的变化。这些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音乐家作曲家追求色彩效应,建筑师们也要用色彩这一元素来烘托音乐的美。“粉墙黛瓦”就是苏州园林的典型色彩,那白、灰两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景色之上,体现自然之趣,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白灰二色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这种深浅浓淡的巧妙搭配,主色与辅色的相互映衬,体现着独特而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出富于音乐感的园林小诗来。
          建筑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这些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些审美通感上的共通之处为我们研究建筑和音乐的共通性打下基础。
    (摘编自李均凤《浅谈建筑中的音乐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根据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特点,往往通过乐调和节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从而达到其艺术效果。
    B.舞台艺术如将动作和音乐两者的重复结合起来,并辅以相应的变化,就能突出某种效果,表达出某种情感。
    C.建筑虽是一种有形的空间艺术,但人们从它的造型、布局等方面,又能感受到建筑是一种无形的时间艺术。
    D.建筑和音乐分属两种不同的学科,但从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来看,它们之间也有着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的例子,具体而形象地论说了音乐中重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B.北京故宫的殿堂、楼门、廊庑都是千篇一律的规格,因与周围变化的景色的统一而让人流连忘返。
    C.音乐要具有美感,就需要将音符、音调、节奏等因素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并形成多样化的统一。
    D、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可以引发人们对彼此的联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B.贵州盘山而建的千户苗寨
    C.山东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
    D.湘西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的含意。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音乐与建筑的共通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挖竹笋的水火伯
    陈伟宏
          东天边的山岗亮起了一片霞光。老汉走在村间土道上,啪嗒啪嗒响。田野里远远近近有三两个人影晃动。他们眼尖,见老汉,亮亮的声音传过来:
    “水火伯,又去挖笋啊。”
    “是啊是啊,去地里看看。”
    “多挖点啊,多发点财。”
          老汉笑笑,他心里说,我是想发点小财,可是这地偏不争气啊!老汉想到这竹地,心里就一点点地恨起来。天目山区多山多竹,十多年前,当地有一农艺师在自家地里试验成功了雷竹的“孵笋”技术,隆冬寒天,竹地里竟冒出鲜嫩的竹子,放到市场,一下发了财。老百姓纷纷仿效。大多收获喜人。但老汉一直静观不动,
          他心里在怀疑这技术的可靠,怕投了钱下去,打个水漂。老汉仍旧在田里山坡忙种稻种菜。直至前年,老汉心里痒起来,村里孵笋的人家楼房也翻修了,摩托车也买起来了。老汉坐不住啦!他让老伴从床头席子下翻出钱来,购来了砻糠、稻草、塑料布,学着人家把它们一一整到了三分雷竹地里。可过了几个月,别人家的竹地里雷笋纷纷拱出嫩尖了,老汉的竹地却不见动静。那一年,老汉亏下去500块钱。
          去年有一远房表弟来,闲聊到这孵笋的事,表弟望着老汉气呼呼的样子,就大笑,他说这孵笋的技术要求高呢,这砻糠怎么放稻草怎么盖还有塑料布的铺法,竹地的温度湿度,都蛮有讲究!随后这表弟就高谈阔论地把孵笋的技术一一讲授给老汉听。
          冬至前几日,老汉动员老伴把藏在木箱底的1000块钱拿出来,兴冲冲又去购买来了孵算的资料。那几日,老汉起早摸黑在自家的竹地里忙碌。先是给竹地松土,撒些肥料,然后铺上稻草,淋水后再覆盖一层砻糠。接着老汉从溪沟里挑水一桶桶往地里浇灌。晚上回到家,汗湿了衣背,泥停满了脸面,人也累倒在躺椅里。
          到腊月里,该是出笋的时候。老汉就转到那三分竹园里。寒风呼呼吹,竹林哗哗响,铺了厚厚一层砻糠的地面没有半点动静。老汉傻了眼,但心里还是宽慰自己,这笋芽也许正在泥地里挣扎着要出来呢!过几日,隔壁的陈木匠家媳妇跑过来告诉,他家的竹笋出了,市场好价钱,几根笋就卖了百来块!老汉心里紧了一下,慌慌地赶往竹地,趴个脑袋在地面寻找半天,黄黄的砻糠面上连一点笋尖的踪迹也无。又过几日,天上飘起了雪花,大片竹地里的笋蹿出了头来,村人披着雨衣戴着笠帽去挖来,市场上的笋贩子们抢着要,20块一斤呐,竹农们数着钱喜笑颜开。老汉的竹地里总算稀稀拉拉地冒出几棵,老汉挖来了,却着于去市场卖,往院子里一丢。
          连续半个月阴冷的春雨后,天放晴。老汉在这半个月雨季里,只去过一次竹园,他撑着把雨伞去,风刮来,雨水把他的半个脊背打湿了。老汉回到家来,晚上吭吭的咳嗽起来天晴起来,蜗居已久的村人纷纷上山下地去。中午时候,隔壁的陈木匠喜滋滋地过来告知水火伯你那竹地里出来好多笋芽了!
          太阳跃到山顶,光芒万丈。老汉浑身长出了力量,脚下的步子加快了。拐过一个山弯。待老汉站到竹地边上,心一下跳起来,黑壳黄尖的笋子密密麻麻地排布在竹园里。有些笋子奋勇向上,还把些碎稻草顶在头上。老汉被逗乐了。
          开始动工。老汉吐口水到手心,双手握住铁铲柄,狠力往竹笋边上的泥土里插下去,估摸触到硬土了,铁铲尖迅即朝竹笋根部铲去,用力往上一提,听见“吱”一声,一根连根须带泥巴的笋子蹦跳出来。新出的笋子鲜鲜嫩嫩,还沾着露珠,散发出清甜的香味。老汉拿到鼻底闻了一下,又闻一下。随着老汉不断地弯腰,一根根的竹笋从泥里出来,老汉身后的帆布袋渐渐鼓胀起来。
          一支烟后,老汉站起来。他试了好几下,也没能把一帆布袋东西甩到肩膀上去。随后老汉就把这袋笋移到边上稍高的坎头上,他蹲下身子,屏住气,用手一提,那袋笋就稳稳落在肩膀上了。
          老汉扛着袋笋子往回走。到了家,老汉在院子里把满袋的笋子倒散在地,他要把笋根部削去,把笋身上的泥巴抹掉,这样的笋到市场能卖个好价钱。他一边把整好的大笋分放到两只帆布袋,一边捡出歪斜细小的笋放到一小竹篮里。这是留给自家吃的。
          老汉挑着一担笋去市场。市场里人来车往,声音嘈杂。老汉一到市场门口,就有几个笋贩子围上来抢他肩上的扁担。老汉被弄得不知所措,脸上却绽放着笑。这时从里边冲出个小伙来,大喊一的收笋摊位。
          老汉从李二狗摊位走出,老汉握住钱二狗塞给他160块钱,心里喜滋滋的。他想还得好好地把竹地侍弄下去。刚刚二狗说了他家里还有两分竹地荒废着,让老汉接过去孵笋。老汉一口答应下来。趁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就多做点吧!
          市场门口靠墙脚处围拢着很多人,一些笋农扒着里面人的肩膀往里钻。老汉拉住一人问。那人说是县里科技人员发如何科学孵笋的书。老汉心里动了一下,也往里面挤,眼疾手快抢了一本,塞到里面口袋了。
          老汉一边往回走,一边偷偷地笑了,乐得像个顽童。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早晨田野里晃动的人影和村民之间的相互问候的话语,表现了村民勤劳的本质和淳朴的人情美。
    B.远房表弟替水火伯一一详细地教授孵笋技术,给因试种“孵笋”失败而心灰意懒的水火伯带来新的希望。
    C.水火伯回到家把笋根削去,把笋身上的泥巴抹掉,希望能在到市场能卖个好价钱体现了他逐利的小农意识。
    D.结尾写老汉一边往回走,一边偷偷地笑了,乐得像个顽童,反映了水火伯对孵笋致富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水火伯怨恨自家竹地偏不争气,为下文写他孵笋成功作铺垫,使行文也显得曲折有致。
    B.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如“松”“撒”“铺”“覆盖”“浇灌”等一系列动作,表现水火伯种植的细心和劳作的艰辛。
    C.小说写其他村民孵笋致富后建起楼房、买来摩托车等生活的新变化,从侧面烘托了水火伯的思想顽固,缺少开创精神。
    D.小说最后插入水火伯一口答应接受李二狗家里两分荒废的竹地的情节,这既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3)本文善于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4)水火伯是农村转型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你从水火伯身上看到当时老一辈农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电动自行车成了很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①         ,无论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电动自行车。随着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断上升,②         ——充电、停车“老大难”,电瓶起火“太吓人”,在人行道上超速、逆行太危险……为此,相关部门制定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明文规定,电动自行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具有脚踏骑行能力;具有电驱动或电助动功能;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小于或等于55kg等等,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的行为,使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百姓③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健身去哪儿?除了健身房、操场等地,全民健身新载体——体育公园也悄然走红。许多老人、儿童及上班族乐此不疲地到体育公园“打卡”。
    B.滚滚长江,巍巍三峡,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船过西陵峡呀一一人心寒,最怕是崆岭呀——鬼门关!”这就是被称作千古绝唱的《船工号子》。
    C.梁生宝、高增福、梁三老汉——都是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的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艺术形象,是他一生辛劳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D.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2)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族日益复兴,国家日益强盛,今日之民族已胜昨日之民族,今日之中国已胜昨日之中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应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的勇力,传昨日之精神,承今日之责任,创明日之辉煌。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组卷:2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