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五校自主招生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同学组织有关“进行时”主题的整理活动。(总计35分)
-
1.同学组织有关“进行时”主题的整理活动,请你完成“综合运用”以完善活动表单。
第一步:
字源探究
《说文解字》
载:进,登也,从辵,閵省声。
汉儒许慎说:“行,人之步趋也,从亍。”
注:“亍”是小步走路、走走停停的意思。
象形解说:“进”甲骨文上是表示鸟的“隹”,下是表示脚的“止”。“行”意则为交通要道。第二步:
网罗文篇
扩展提升:
请从《商山早行》或《送东阳马生序》中寻出一句最佳的诗归入“行”一栏。
⑭进:向前进步之意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佁然不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④ 苏轼《定风波》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乐府《木兰诗》 ⑥ 秋瑾《满江红》 行:上路行动之意 ⑦ 李白《行路难》 ⑧ 曹操《观沧海》 ⑨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⑩行人莫问当年事,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⑪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⑫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浣溪沙》 第三步:
融会贯通当下正是进行时 宋濂《孚中禅师信公塔铭》:
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
韦瓘《周秦行纪》:
“夜月始出,忽闻有异香气,因趋进行,不知远近。归纳“进行”的两种常见用法:
⑬有第四步:
综合运用(1)根据“字源探究”,解释“进”和“行”的古意
(2)在“网罗文篇”“融会贯通”的活动中,补全①至⑭的空格。
(3)A小永发现“网罗文篇”中“行”一栏的选材依据是
①有和该字一样的表达效果
②在文篇中出现该字
③能对本文作者的性格,经历起概括作用
B小嘉发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还有一句可归纳于“行”一栏,这句诗是
(4)请简要概述本文段的论证思路,并结合表单简述“进”“行”背后文人的价值追求。
历考圣贤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
——(南宋)张栻《论语解•序》.
(5)生活中,有人说:“进取与行动带来人生价值,但成就不同的命运。”你是否认可?
请结合以下四本书中至少三个文学形象和自己的论据积累,阐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A.《儒林外史》: 周进,范进…… B.《水浒传》: 柴进,史进…… C.《西游记》: 孙行者…… D.《万历十五年》: 申时行,吴中行…… 组卷:37引用:1难度:0.5
二.学校阅读社开展“联读•思辨”与“人物•红楼”活动。(总计14分)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ㅤㅤ①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ㅤㅤ②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柯灵《乡土情结》)ㅤㅤ③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费孝通说“终老是乡”,柯灵也说“返本归元”,但苏轼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否矛盾?结合材料,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分点阐述理由。组卷:26引用:1难度:0.5
五.鲁迅的作品在当下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出关》。(总计21分)
-
6.鲁迅的作品在当下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出关》,完成问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本小说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2)根据你的阅读积累,本小说应选自
A.《故事新编》
B.《呐喊》
C.《且介亭杂文》
D.《热风》
(3)本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至少三点)组卷:54引用:1难度:0.1 -
7.《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
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不少于150字)组卷:15引用:1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