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7 5: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宋代诗经学中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对不足之处则加以批评。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相契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也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诗》,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在这个扬弃的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宋之长加以综合而补其不足,使其诗经学得以形成。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息息相关。他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是多闻阙疑。
朱子诗学观中最为瞩目的就是诗序观。朱子对汉代诗经学最大的突破就是从学理上力辨小序之非,同时撰《诗序辨说》辨明小序之误,力图将《诗经》与《毛诗》区别开来。在诗序问题上,朱子对大小序的起讫、作者、价值,以及小序的位置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子沿袭了前人去除小序的做法,而走得更远。“后到三十岁、断然知小序之出于汉儒所作”,故而不能与“经”等而视之,只能属于“传”。这样去除小序以言《诗》,也就有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朱子去小序以言《诗》是为了回归原典,从《诗经》文本入手来理解《诗》意,不“先自立说”,以确保从中发掘出来的圣贤本意的可信性与有效性。朱子在“去序”后,最终完成创新诗经学的任务,这使得他与之前的废序者,如欧阳修、郑樵等,有着本质区别。
朱子在治《诗》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治《诗》的最终成果,就是今本《诗集传》。朱子之所以能够完成诗经学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治《诗》方法的合理性。朱子治《诗》时,重校勘和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义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义理阐发的信度和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宋代诗经学游谈无根的局面。
朱子力图突破《毛诗》以治《诗经》,因此他对《毛诗》进行了系统的校勘-一是校勘《毛诗》异文,二是勘正《毛诗》文本错讹,三是对《毛诗》分章断句重新认定,四是调整《毛诗》篇次。这也是朱子诗经学并非“《毛诗》学”的明证。《诗集传》在训诂上亦有很大创获。朱子不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亦不管是汉唐诸儒还是宋代学者,凡认为前儒训诂是合理的,即加以采择。同时,又据上下文义,随文解义,自立新训,有不少训诂精确不移。即使是一些专主《毛诗》的清儒,比如清中期的“《毛诗》三大家”,亦不同程度采用过朱子之训。不过,《诗集传》中亦有一些训诂是错误的,需要辨明。
朱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创新诗经学,是因为他结合时代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在义理的统摄下改造旧理论以形成新理论,并积极施用到解《诗》实践中。朱子构建诗经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下推动学术创新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
(摘编自陈才《革故鼎新:朱子诗经学的构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对汉代、宋代诗经学加以扬弃,并反思修正自己旧说之弊,使其诗经学得以形成。
B.朱子在“去序”后,完成创新诗经学的任务,使其和郑樵等废序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C.朱子治《诗》时,注重校勘和训诂,是因为《毛诗》存在异文、文本错讹等问题。
D.朱子《诗集传》中的训诂兼采百家之长又能随文释义,但其中难免有一些训诂有误,采用时仍需要辨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朱子诗经学的研究成就。
B.文章在论证朱子诗序观时,着重分析朱子去除小序的原因及其目的。
C.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深刻透彻。
D.文章末段论证了朱子构建诗经学的经验是推动当下学术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在治《诗》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因此抑制了宋代诗经学游谈无根的局面。
B.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的收获,主要与他的治《诗》宗旨和原则有关,但也离不开对他人治《诗》理论之长的吸纳。
C.《诗经传》在训诂上有很大创获,是因为朱子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管是汉唐诸儒还是宋代学者的训诂,都加以采择。
D.对于经典古籍研究者而言,只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将旧理论改造成新理论,就能成功推动学术创新。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 清晨5点,伏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
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把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则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
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夸杜沃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
“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囔着。
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
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
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
童工缩影 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在面包房或妓院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场和宝石矿场里拾荒。
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印度儿童被迫纺织地毯;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妓院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
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
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
之前,尼日利亚警方偶尔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里满载着64名14岁以下的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
命运悲惨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约9000名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上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
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
孩子们有共同的悲惨命运,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来骗他们继续做童工。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遮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
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子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这句话把童工和成年渔民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
B.文章用“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说明本文借一个6岁儿童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非洲的劳工世界,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吸引读者的注意。
C.文章具体记叙了马克的不幸,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关叙述,这样安排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D.这篇报道所报道的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绝不是非洲所独有的现象,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儿童的命运关乎世界的未来,他们的生存境地理应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关于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的悲惨境遇,下列列举的情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很小(有的只有五六岁)就成为雇佣工。
B.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
C.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等。
D.工作危险或者毫无尊严,很少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
(3)文章具体记叙了马克的不幸,这样安排对这篇新闻报道起什么作用?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尽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挣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许多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并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莲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2、3段写睡莲的娇艳、友人对野菊花的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帮助过困苦的人们。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4段和第6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本文与《囚绿记》都刻画了大背景下的小的生命个体,各有何象征意义?请联系课文作答。组卷:1引用:4难度:0.5
-
9.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讲究平仄对仗,内容贴切。请把所给材料组成适合指定情境的对联。
材料:绿柳展枝 天涯无客 心随皓月 腊梅吐芳
不思家 同升起 舞春风 迎艳日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中秋对联:
上联
下联组卷:0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