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1: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9月29日,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闭幕。本届昆剧艺术节为期7天,26台参演剧目接连亮相,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本届昆剧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可提供些许启示。
          折子戏集中体现了昆曲的古典之美。我们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其中包含昆曲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行当家门,甚至上下场规制的精髓。因其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昆曲精深的表演风范,拉近了古今距离。这出原创折子戏既有古典性,又契合今人审美。剧中主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为行动的细腻心理走向,再通过副净、旦以及丑和贴旦行当的立体呈现,使全剧风趣诙谐,尽显喜剧性,充分发挥了昆曲生旦之外的行当表演艺术魅力,展现了昆曲之“趣”。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以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从小处深研戏之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持续探索、不断创造,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未来可期。
    同时,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传承红色基因,用功赓续红色血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本届昆剧节线下演出的9部昆曲大戏中,昆曲现代戏作品占4部。开幕大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瞿秋白》、上海昆剧团《自有后来人》苏州昆剧院《江姐》、湖南省昆剧团《半条被子》齐亮相,4部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
          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瞿秋白》以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讲述了1935 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瞿秋白,面对敌人的轮番劝降,坚守信仰、不惧不屈,最终怀抱初心、慨然就义的故事。编剧罗周通过“三劝降”“秋白之死”架起全剧主要结构,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讲述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坚定的信仰。
          导演张曼君大胆运用写意与表现的手法,以舞台形式之“变”来回应昆曲传统之“不变”。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昆剧作品,《瞿秋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剧中发挥小生行当特点,用音色与造型刻画瞿秋白这一人物,在曲牌唱腔方面,又不失昆曲的固有章法。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如此笔墨铺排,不仅找到了充满戏剧性的完整故事,又写出了立体的、具有深度的人。”
          所以,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绵延其传统典雅的艺术气质,也要将目光放长远,朝着守护传统和面向未来相统一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
    (摘编自张之薇《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变化。实践表明,近代以来的戏曲演变既融入了世界的文化影响,也继承了丰厚的戏曲传统。昆曲的变化以及昆剧的形成就是明显例证。
    昆剧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使传统艺术本体得到极好传承的范例。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从经典剧目到舞台表演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每个民族的艺术传统,都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在多元文化与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最大公约数。戏曲传统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是千百年来戏曲创作与欣赏活动的深厚积淀,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地域),既源于个人审美趣味又超越其上,深藏着民族审美的密码。在戏曲艺术内部,传统则由代表性经典剧目承载。这些剧目构成一个经典群,包含了本剧种从艺术语言到技术手段的所有风格、特点和要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戏曲风貌,提升了美学上的丰富度。现代戏曲发展历程,是各剧种不断发现并确证自身美学独特性的过程,“百花齐放”是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的精彩表达。
          对现代戏曲而言,现代性和戏曲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现代性是为了牢固建立戏曲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联,戏曲化才能确保现代戏曲始终行进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昆剧以及其他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性一定是从中华民族的戏曲传统根脉上有机生长出来的,是基于传统的现代性,必然要以“内生的现代性”为显著特征。努力接续、全面继承戏曲文化优良传统,让戏曲始终保持切合其自身规律与特色的发展方向,才是戏曲现代性的成功之道。
    (摘编自傅谨《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昆曲文化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具有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
    B.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成为了戏曲现代发展主流,是因为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
    C.《瞿秋白》在遵循昆曲曲牌唱腔固有章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具有深度的瞿秋白。
    D.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都得到了极好的传承,昆剧取得的突出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戏曲只有融入世界文化的影响,才能继承戏曲传统,才能在“老规矩”和“新创造”之间寻到融通途径。
    B.审美最大公约数是指打破人们对文艺作品受众群体的理解,实现不同类型文艺作品的“雅俗共赏”。
    C.现代戏曲如果不同时具备现代性和戏曲化两面,将很难始终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
    D.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在依循昆曲典范审美与现代性审美下相融合的基础上创作。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戏曲“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
     

    A.《自有后来人》由昆曲三代演员共同创作,并以“破套存牌”的方式移植演绎《红灯记》这一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题材故事。
    B.现代豫剧《革命家夜》大胆探索古典美学和现代技术碰撞融合,奏响了一曲重温革命传统的壮丽乐章。
    C.豫剧《王屋的女人》在遵循戏曲表演的原则上,根据题材内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创造了大量新的表演形象。
    D.《窦娥冤》多次被搬上舞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强化了中华戏曲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或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在新时代里戏曲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组卷:4引用:6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坊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坊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坊;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坊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地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地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坊……”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以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地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坊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地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留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可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小说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
    D.小说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
    (2)下列对小说中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B.小说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D.小说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让一个立体的湘西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有一种柔和的自然之美,有一种唯美之情流露在他的湘西作品中,因而,他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你认为本文是否也有这种“平和”之美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拥有大量精美的石窟。石窑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及栩栩如生的彩绘佛像,那么,绘制壁画和佛像①
     
    ?研究发现,除部分颜料来自河西当地之外,一些颜料是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所得,②
     
    ,这些进口原料或从东南亚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或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地区。进口颜料丰富了我国古代颜料的种类。它们的传入,不仅丰富了色彩表现的手段,而且(  )。
          不同颜料的使用,除了产地等客观因素外,还与艺术观念有关,因而③
     
    ,更反映出中外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及相互之间的借鉴和融合发展。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较大的推动作用被用于助推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
    B.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由此获得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C.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D.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家孙犁曾有一个出国机会,众人垂涎欲滴,但他以不会打领带为由,轻易地放弃了。关键是他没把出国当作享受。孙犁的享受是什么?他的《书衣文录》中有这样的句子:“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
          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