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赤壁赋》2021年同步练习卷(10)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9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74引用:6难度:0.9
  • 3.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组卷:122引用:6难度:0.7

二、阅读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注]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注],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注]范滂: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清节”为郡人称道。
    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
    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D.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苏轼从小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组卷:9引用:2难度:0.4
  • 1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①雪堂: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B.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流而上
    C.而乐之 顾:回头看
    D.今者 薄:迫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欣所遇 复游赤壁之下
    B.倚歌和之 谋诸妇
    C.舞幽壑潜蛟 我有斗酒,藏久矣
    D.待子不时之需 不敢兴兵拒大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乙文为作者再游赤壁时所写,相对前次所见之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D.甲文限于舟中,着重写水;乙文观于岸上,着重写山。甲文写的是初秋之色,乙文写的是初冬之景。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组卷:22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