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 白杨礼赞》2019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2/8 13:30:2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 1.《白杨礼赞》作者
     
    ,(1896-1981),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
     
    、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
     
    》《
     
    》《蚀》三部--《
     
    》《
     
    》《
     
    》。“农村三部曲”《
     
    》《
     
    》《
     
    》。作品编为《
     
    》。

    组卷:73引用:1难度:0.8

二、语言基础.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
     
     
     
     
     
    婆娑
     
     
     
     
     
     

    组卷:100引用:2难度:0.8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róng化
     
    pǔ素
     
    dǐ砺
     
    锤liàn
     
    róng解
     
    liàn习
     

    组卷:74引用:1难度:0.8
  • 4.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诸如此类:
     

    (4)力争上游:
     

    (5)旁逸斜出:
     

    (6)不折不挠:
     

    组卷:92引用:1难度:0.8

三、简答题.

  • 11.《白杨礼赞》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组卷:41引用:1难度:0.8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12.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  )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  )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选文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2)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扑
    B、映
    C、扑
    D、扑
    (3)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
     
    ,描写范围的词语是
     
    ,描写地势的词语是
     

    (4)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
     
    写出高原的高。
    (5)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
    (6)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组卷:50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