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中卫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来光潜《谈读书》,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只能通过“认识自己”去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的联系。
    B.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作品,我们应该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这样才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C.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花力气、下功夫对待杰作,他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D.读者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有爱的阅读无益而有害。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我们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我们该从自己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获得的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零星片断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组卷:5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④“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⑤“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注】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沦丧,小民乏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中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威色,在春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B.在作者笔下,“都市闲人”的悠闲也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即使作者笔下暗含着对这些“闲人”虚度光阴的不满,但仍旧表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使秋意表现得更为浓烈与普遍。
    D.文本二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多运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敢文要写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原因”,文本一“画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
    D.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3)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4)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话”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可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话为什么“不可或缺”?

    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jiāoliáo),又名“巧妇鸟”,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声,即五音,古代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文王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
    D.《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认为,君子只要全面掌握了学习的知识,追求修养的纯粹完美,就一定能达到“定”与“应”的统一,成为完美的人。
    B.乙文中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乙文中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以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进行劝谏。
    D.丙文对有学无问者“是己而非人”“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所问非所学”“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的诸般表现提出了批评。
    (4)各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一定要结交官吏,这是为了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
    B.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说贾谊太矮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C.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是古代制定的,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学问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认为有德操的人,权势、利禄都不能使他倾倒,众人的反对也不能使他改变,从生到死都能坚守正确而高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
    B.乙文中说贾生“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和屈原的忠君思想类似,而且他们都是忠君而被毁谤、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
    C.丙文中作者认为,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的学习环境比不上古人。
    D.丙文中作者认为“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学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

    组卷:7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他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亮,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词的结尾,不写野外的景色多么迷人,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对野外春晨喧闹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D.“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中“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2)结合全词分析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词人形象?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 11.以下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明参加招聘会时写给某知名企业的自荐信,文中划线的地方至少5处语言使用不够得体,请你指出并进行修改。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来自xx大学,②学习成绩优秀。我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③我的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④我认为我是文艺天才,将来一定会在文艺方面有所成就。⑤看到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⑥我感觉非常符合我的标准,⑦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⑧我会为公司鼎力相助。
          此致
    敬礼
    ××大学李明
    ××年×月×日

    组卷:15引用:1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2月31日,中国青年网新年献词《2023年,陪着你慢慢变好》,其中提到:2022年,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叩问生命。因为,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永远地停留在了2022。我们是悲伤的,是无力的”,但“我们追寻信仰。虽然,信仰战胜不了死亡。但是,信仰可以给予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渴望真实。真实很简单……可以是面对各种不确定,保持沉默不说谎”;“我们仰望梦想。我们坚信,世上一切伟大的梦想,都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最终生成磅礴的力量”;“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在这个不可阻挡无法限量的年岁里,我们愿意陪着你,也愿意世界陪着我们,慢慢变好”。2023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重塑未来。新年之际,当你回首往事,或展望未来时,你认为是什么会让我们慢慢变好呢?
          请以“慢慢变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感情真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组卷:9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