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2022年同步练习卷(1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在回忆祖父在“二二八事件”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 而中断。
(2)费德勒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 地夸奖起太太和自己的团队表现。
(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 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组卷:18引用:6难度:0.5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让万物苏醒的节气,收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又酝酿了多少春露秋霜的情怀。
②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
③著名作家郁达夫写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④我们采访过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公司给予消费者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好些,无论消费者的言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⑤发现是一种生活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一叶知秋,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⑥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政府该做些什么?前不久,各大城市相继公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组卷:2引用:4难度:0.6 -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
组卷:8引用:7难度:0.8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8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 , 。 , 。 , ,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组卷:38引用:5难度:0.7
四、文学类阅读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凭窗闲眺,想竟一个随感的题目。
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二八”战争的炮火的痕迹,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松江的胡桃云片。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救国。但虚伪还不如惭愧些吧。
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茶食店,必然停一停车,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我没有调查过。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筐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买。后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的车子将停下来,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分量。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钱来等他找我。他找我的有时是两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钢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每月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糕店呢?因为这种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
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我们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象征了些。因为糕的厚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形状上看,“云”字似觉不切。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成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强了。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
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的形状。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试切下几片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的画片观赏一下。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描出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就全体看:有时像蠧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的散布着秋云的天空。古人诗云:“人似秋云散处多。”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根据我这看法而称这种糕曰“胡桃云片”,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
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物似的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条作一黄金律的缘,而把胡桃的断面装点在这缘线内。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棘,或是在一幅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意趣更加焕发了。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
因这缘故,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得这种胡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候。读者也许要笑:“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不,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我想念松江胡桃云片,是为了想看。至少,半是为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若要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
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我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不但嘴吃的东西,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紧张压抑的时代环境下甜蜜地联想到胡桃云片,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第三段通过写作者经过茶食店必买云片糕,店员与作者的默契,以及糕钱所占每月薪水的份额等,体现了作者对云片糕的喜爱。
C.作者起初说“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用来形容“白如云”“薄如片”的糕很适合,但随后又否定了这个观点。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想象,作者设想读者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回答,点出了作者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的原因。
(2)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充满画面感,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3)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着一个“恬静淡泊,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覆车小记
郁达夫 槟城三宿之后,五日夜渡北海,刚巧是旧历的十五晚上,月光照耀海空,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挥手与送别诸君分袂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快活,何曾有一点恻恻吞声之感?当然依旧是“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的故态。
我们平稳地渡过了海峡,按号数走进了联邦铁路的卧车房;火车也准时间开,我们也很有规则地倒下了床。倦意频催,张口连打了几个呵欠,是睡乡带信来了,迷迷糊糊地不知怎么一来,终便失去了知觉。
这一睡醒来,可真不是诸葛武侯的隆中大梦之相仿!火车跳了三五下,玻璃窗变成了乐器;车箱里的马来小孩子,印度贵妇人,齐声哭了起来,我的身上,忽而滚来了许多行李和衣裳,一二分钟后,喀单当的一声大震。事情却定了局,车子已经横卧在轨道外的桥头草地里了,我们原是买了卧车票来的,而车子似乎也去买了一张,我们睡在它的怀里,它也循环相报地睡入了草地,以后便是旅客们的混乱。关先生赤了脚,掳了一件雨衣,七横八竖,先出去打开了车门。我则一点儿经验毫无,只在卧铺底下收拾衣箱,更换衣服;穿上衣服之后,还在打领带的结。关先生是有过经验的,仓皇在门口叫着说:“这时候还带什么领带!快出来!快出来!”我却先把行李递了给他,行李取齐,一脚高来一脚低的爬出了车箱后,关先生才告诉我说:“你真不晓事,万一电线走电,车箱里出了烟,我们就无生望了;火车出轨,最怕的是这一着!”
爬出车箱一看,五辆车子,东倒一辆、西睡一辆地横冲在轨道两旁的草地里;铁轨断了,飞了,腐朽的枕木,被截作了火柴干那么的细枝;碎石上,草地上,尽是些四散的行李与衣裳,和一群群的人,还有几声叫痛的声音。天也有点白茫茫地曙了,拿出表来用香烟火一照,正是午前四点四十分钟的样子;以时间来计路程,则去丹绒马林只有一二十分钟,吉隆坡只有两个钟头不足了。我们除了在荒地的碎石子上坐以待旦而外,另外也一点儿法子都没有。
因为火车出轨之处,正是一个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中间地带,四旁没有村落,没有人夫,连打一个长途电话的便利都得不到,并且我们又不会讲马来话,不识东西南北的方向,万一有老虎出来,或雷雨直下的时候,我们便只有一条出路了,就是“长揖见阎君”而已。在这情形下,直坐了四个多钟头,眼看得东方的全白,红日的出来,同车者的一群一群搬往火车龙头前面未损坏的轨道旁边。最后,我们也急起来了。用尽了阴(英)文阳(洋)文的力量,向几个马来路工交涉了许多次,想请他们发发慈悲,为我们搬一搬行李,但不知他们是真的不晓得呢,还是假的不知,连朝也不来朝一下,只如顽石铁头的样子,走过来,又走过去了。还是智多星的关老,猜透了这些人的心理,于一位年老的马来工人走近我们身边的时候,先显示了他以一个两毫银币,然后指指行李,他伸出手来,接过银币,果然把行李肩上肩头;向前搬了过去,于是转悲为喜的我们,也便高声地议论了起来:“银币真能说话,马来话不晓得,倒也无妨!”说着、笑着、行着,走到了未损坏的路轨的边上,恰巧自丹绒马林来接的救护车也就到了。
上车后,越山入野,走了几站,于到万挠之先,我们又在车窗里发现了一辆房新民君自吉隆坡赶来救我们而寻我们不着的后追车。又到下一站的时候,我们便下了火车,与房君一道地坐汽车而回了吉隆坡。十二点十分,到吉隆坡后,我们又是天下太平的旅行人了,有郑振文博士旅店的款待,有陈济谋先生压惊洗尘的华筵,上车之前,并且还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在吉隆披市内市外,公园、公共机关、马来庙、中华会馆等处飞视了一巡。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我们便是新加坡市上的小市民了。
槟城三宿之后,五日夜渡北海,刚巧是旧历的十五晚上,月光照耀海空,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挥手与送别诸君分袂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快活,何曾有一点恻恻吞声之感?当然依旧是“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的故态。谢天谢地,这一次的火车出轨,总算是很合着经济的原则。以最少的代价而得到了最大的经验,更还要谢谢在槟城在吉隆坡的每一个朋友,因为不是他们的相招,不想去看他们,则这一便宜事情,也是得不着的。
(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写海上晚风,清凉澄澈,富有诗意,读者会由这一点感受到旅途中的轻松惬意。
B.文中将火车脱轨比喻为“循环相报地睡入了草地”,取喻新奇、贴切,生动地写出了脱轨现场的惨烈和旅客们的混乱。
C.面对“我们”焦急的交涉,路工们假装不懂,“只如顽石铁头”,是因为他们知道旅客无力搬动行李,可以趁机赚钱。
D.作者罗列到达吉隆坡前后所受的款待,既凸显了“覆车”事件在文中的主体地位,也表现了友人安排丰富、周到热情。
(2)面对火车意外脱轨,人们的表现却大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组卷:1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