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年新疆克拉玛依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1/6 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飞速发展,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具发明几乎呈直线上升之势,尤其是后工业文明的迫近,人类的科技进步更是呈爆炸式的飞跃。人类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对于自身损害的修复,也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使自身能力得以延展。但一生中,恐怕没有人会想将自己变成机器。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事情正悄然发生,在身体外部甚至内部,机器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各类假肢、人造髖关节、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特别是耳蜗植入术植入的耳蜗,虽然无法像人类耳蜗那样敏感,但已经能使那些深度耳聋的人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通过植入电子探针以探测大脑运动皮层的活动,并用信号来控制轮椅、机器人或者电脑鼠标的技术,也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可以假设,人类身体某部分的替换可以使用金属或塑料,也可以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组织来代替。
          在某种程度上,外部人工组织似乎或正作为肢体、器官的替代,增强人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构成人身体的部分。但究竟人身体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成为人机界限问题的核心。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但也使我们陷入深深的困惑。探讨机器人能否拥有人脑般的意识,对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为时尚早,但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拥有机器人的身体,思维实验“缸中之脑”可能变为现实,人正在从以生物为基础的身体向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身体转变,因此,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说:“我们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
          我们憧憬科技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也遭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与伦理的拷问。发生在19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菲尼亚斯•盖奇受伤前与治愈后人格改变的例子昭示了:人脑中可能存在专门负责推理的系统,脑损伤可能会造成已习得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的丧失,我们或许乐于接受无节制地增强或扩展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但如果出现人格改变,即使是很小的概率,我们也万万不能接受。可与之参照,机器植入体内的界限在于,不能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这一点似乎可以作为机器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我”的伦理标准。
          若人类的神经元可以植入某个“机器人”的体内,比如某个病入膏肓的人死前捐献自己的大脑给“机器人”,使其具有捐献者的某些记忆或情感特征,从而使家人可以与其“永远”生活在一起,这俨然也是“我”在机器中存活的“缸中之脑”的现代版本,一些未来学家甚至声称,人类必定会获得不死之身。这在伦理上同样存在巨大问题,未来我们面对不断出现的机器面孔时,人类社会是否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动,诉诸情感的方式是否也会随之改变,社会与习俗是否也会有极大变化,人机一体之后,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也势必纷至沓来。
    (摘编自尚风森《人机一体的伦理问题探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需要凭借机器使自身能力得到延展,从而实现对自身损害的修复。
    B.人造肢体、器官对身体部位的替代将作为生物的人体变成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人体,已广泛存在。
    C.如果不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那么人类就可以接受机器无限制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D.人机一体之后,人机界限将消除,但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人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面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例证法,通过机器植入给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的典型论据,论证了机器对人体有积极作用。
    B.文章分析全面,指出机器无论替代肢体还是器官而成为人体一部分,都将让人陷入深深的伦理困惑。
    C.文章“人机一体”概念的界定明确,既指机器植入人体,也指人的记忆或情感特征等植入机器人。
    D.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机器植入人体的作用和面临的伦理拷问,再论述人的记忆等植入机器的好处和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使他们可以使用人造假肢、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来恢复肌体的功能。
    B.未来,不只是金属、塑料,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物组织也能替代肢体、器官,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C.解决了人的身体哪些部分可以替代的问题,就能消除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从而解决人机一体的问题。
    D.如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类有一天或许能将神经元植入“机器人”体内,使“机器人”拥有人的意识。

    组卷:0引用:2难度:0.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如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玩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言语中透着无奈与悲愤。游戏,到底是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面对社会指责,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
    (摘编自人民网《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二:
          正如《王者荣耀》游戏要求团队协作一样,真正让一款游戏成为全民追捧且健康向上的产品,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的力量。如果开发团队只考虑市场效益和用户数量,对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放任自流,纵使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佳绩,也会因过度消费用户而败下阵来。如果政府部门只在一些节点上把一把、管一管,对游戏全流程置之不理、对社会效应视而不见、对新动向缺乏敏锐,纵使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也不过是形式大于效力。如果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或者不管不问,或者一封到底,纵使气急败坏也无济于事,与其关上游戏的门,还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游戏世界的规则很简单,但引导游戏的规则却不能过于简单,只有各方力量的手紧握在一起,才能让游戏成为精彩生活的有益补充。
    (摘编自人民网《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材料三:
          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网民,在兴趣上表现出相应的偏好。“00后”是特殊的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受时代影响巨大,互联网的痕迹尤其明显,网络游戏是他们成长中的标配,新型娱乐是他们闲暇时的最爱。下图为2018年“00后”偏好生活方式数据调查。   
    (摘编自腾讯网《中国“00后”偏好生活方式调查》)      材料四:
          现在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被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也是技术变迁带来的时代红利。不可否认,由于技术和认知的局限性,不经意间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比如,直播突破尺度,家居监控被人操纵,个人信息被盗取贩卖等,都带有“双刃剑”的属性,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漏洞,另一方面是个人驱利与公共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移动时代不会像有些人想象地那样“无忧”,它是在发现不足与修补缺憾中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升级,而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则需要认真对待与审视。
          过好“移动生活”,要坚守共同价值。共享单车再多,也不能堵塞应急救援通道,因为通道意味着生死;无人机拍摄再炫,也不能干扰航空飞行,因为信号影响到乘客安危;自媒体平台再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也不能恶意造谣传谣,因为谣言猛于虎;一款手游再如何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也要更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因为孩子容易陷入其中。凡此种种,只要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不仅要平衡好群己权界,而且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摘编自人民网《过好“移动生活”,倡导健康娱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到底是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当商家赚钱与玩者健康发生冲突时,非常值得警惕。
    B.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出品方要责任意识与商业利益并重,如此才能“解毒”。
    C.让一款游戏成为追捧且健康向上的产品,不仅需要设计者的团队协作,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的力量。
    D.对孩子玩游戏,家长不要一封到底,要打开疏导陪伴的窗,让游戏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有益的补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作为游戏而言,《王者荣耀》是失败的,因为它不断释放负能量,没有替孩子未来着想。
    B.材料三图表显示,“00后”热衷于新型娱乐,关注度和参与度最高的是“动漫”“小说”和“健身”。
    C.由于认知和技术的局限,移动互联时代,任何不经意间发生的意料之事,都带有“双刃剑”属性。
    D.如果无人机为炫私自拍摄,会干扰航空飞行,因为信号影响乘客安危,这属于没有平衡好群己权界。
    (3)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沙之聚
    张抗抗
          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
          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每日每夜,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风聚沙,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偌大的鸣沙山,开篇就点出鸣沙山的特点——神奇。文中共写了三次读不懂,呈层进式结构,引领读者进行情与理的思考,让人产生一种探究后的满足感。
    B.作者文字细腻,情愫哀婉,脉络清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为读者展示出了鸣沙山别样的美,形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独特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笔力磁场。
    C.作者以她卓越不凡的文字,造就了本文特有的磅礴气势,有一种过目不忘的画卷美;强烈的视觉冲击,恢弘的色彩映衬,带领读者感受自然之壮美,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D.文章结尾,作者匠心独用,明确“沙之聚”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最后点到“人心之聚”,就此收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这样,既回应了题目,又提升了文章的格调。
    (2)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探究这一主旨的现实意义。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语用(20分)

  • 9.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在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一组整句。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家》中的觉慧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组卷:16引用:10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简单的乐事是这样的:睡觉、散步、亲近自然、讲笑话、听音乐、读小说。不要去追求过多的权利和金钱,除非有必要。不要试图让全世界发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无论你做什么,世界都不会改变太多。站在高处的人终究会堕落,而且他们总是能伤害到你。大多数人是懒惰而不负责任的,并且会一直如此。不要牵扯到他人的事务中去,不要去传播流言蜚语。不要担心别人有什么,不要担心不公正。那些行事不公正的人终究会自然遭到报应,顺其自然地处事。要避免冲突。在做一件事时,就要把它做好。看重自己的朋友,并支持他们。他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送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