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
2.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无理谩骂 自刎而死 虎视耽耽 死心踏地 历史典藉
自欺欺人 自我批叛 各有所得 无独有偶错别字 改正 组卷:7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28引用:6难度:0.9 -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二、阅读理解(46分)
-
11.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到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一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充论据。(3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 范仲淹 辛弃疾。组卷:6引用:1难度:0.3
三、作文(50分)
-
12.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火爆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唱响了,“……去哪儿了”由此走红一时,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
请以“组卷:1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