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秦皇岛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因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

    组卷:47引用:6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铸剑[注]
     鲁迅
          (父亲)因替王铸造了绝世好剑而被王所杀。刚满十六岁的眉间尺便踏上了为父报仇之路。
          他换好衣,背上剑,和挑葱卖菜的一同混入城里。忽然,前面的人们都陆续跪倒了;远远地走来王浩浩荡荡的队伍。
          他一面伸手向肩头捏住剑柄,一面提起脚,便从伏着的人们的脖子的空处跨出去。但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这一跌又正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起来时,肋下挨了很重的两拳。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了一大阵了。
          路旁的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的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黑色的人说。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我会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眉间尺紧紧盯着两粒磷火一样的眼睛。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向王城扬长地走去。
          午后,国王一起身,就又有些不高兴,待到用过午膳,简直现出怒容来。……他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传进来!”
          并不要许多工夫,黑色人已站在殿阶下。
    “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少无职业;晚遇明师,教臣一把戏。这把戏一个人玩不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一到水沸,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这歌舞为一人所见,便解愁释闷,为万民所见,便天下太平。”
    “玩来!”王大声命令说。
          那黑色人玩起把戏来,果然那头唱起歌来,转着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们还可以隐约看见他玩得高兴的笑容。
          忽然歌声一停,沉了下去。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趁眉间尺偶一疏忽,咬住了他后项窝,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他从从容容地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棚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待到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注]1924年至1926年间,是鲁迅“心的裂痕和思想的矛盾陷得最深”的时期。个人的遭遇,社会的动荡和剧变,亲历“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的血与火,使鲁迅感到异常痛苦。同时,也使得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无止境”,必须“永远进击”。而《铸剑》正是此间的创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描述眉间尺一上场就“提起脚”,随即又“跌了一个倒栽葱”,展现他少年复仇者的形象。
    B.晏之敖之所以要借眉间尺的剑与头,是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C.眉间尺对晏之敖“有些狐疑”,但仍然坚定地献上自己的头,充分说明他涉世未深,心无城府,容易相信别人。
    D.眉间尺头颅不敌王的头,晏之敖斩头落鼎,参与决斗。这不惜以死敲响的悲钟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呐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人物刻画。比如“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晏之敖的干练,暗示晏之敖能取得胜利。
    B.眉间尺走上复仇之路出师不利,遇晏之敖重燃复仇希望;本陷于败局,但最终取得胜利,情节一波三折。
    C.小说形象富有象征性。剑与头颅象征信念与牺牲。两位复仇者借它们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意向上的交接。
    D.三头搏杀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作者对其进行细致描绘,突出了主旨,但也让叙事显得更压抑。
    (3)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看客、闲人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刻画眉间尺与干瘪脸少年发生争执时的那群闲人的用意。

    组卷:37引用:3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2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古代君王继任者的称谓,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C.乘,古代战车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常代指天子。
    D.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朋或使者,以示隆重、尊敬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B.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为了前途命运,张唐立即同意出任燕相。
    C.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D.本文语言简明,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②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①
     
    。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
     
    ,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
     
    ,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9引用:2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