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
          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 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组卷:73引用:7难度:0.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道,“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
          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无所事事地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我因违法被带到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C.我被套上铁链,不止因为我“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能逃脱被捕的厄运。
    D.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的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实施新政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在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中,不动声色地将人物的悲哀与社会的荒诞展现在读者面前。
    D.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3)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14引用:6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闻而见之。吴虑谓子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2)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籍设而攻不义之国,鼓而使众进战,与不鼓而使众进战而独进战者,其功孰多?”吴虑曰:“鼓而进众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节选自《墨子•鲁问》)【注释】①籍:假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B.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C.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D.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人”即指鄙陋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辞,这里是吴虑对自己的谦称。
    B.舜,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为“五帝”。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D.“三军”是指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虑的观点是道义只需要亲身践行,不需要用言辞宣扬。
    B.选文在写法上具有整散结合、排比层进、反复申说的特点。
    C.墨子强调自己一个人耕种织布不能让天下温饱,因此要让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种织布。
    D.墨子认为言说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最终可以达到“国必治”“行必修”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
    ②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5)墨子强调要用言辞宣扬道义的价值,请概述前后两段论证这一观点的思路。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说苑•反质》)(1)在对“文”和“质”关系的认识上,
     
     
    两个人的观点比较接近。
    (2)结合实际谈谈你赞同谁的“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组卷:2引用:8难度:0.6

四、作文(3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也常常听见父母对孩子说:“要听话哦。”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小朋友”,只有“听话的小朋友”才会被老师和父母喜欢。的确,“听话的小孩”是比较受人喜欢。
          这可以概括为“听话教育”。
          对此,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