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12/15 23:3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C.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D.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组卷:11引用:4难度:0.7

二、诗歌鉴赏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手推车”一方面象征着当时北方人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象征。
    B.本诗前后两节的大部分词句和意象不同,但在音节安排和意境营造方面基本一致,这种结构,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C.诗人抓住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手推车”,对它在艰苦环境中的长途跋涉进行艺术刻画,从而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D.诗歌开篇勾勒出一片荒凉的景象,并点明了地点,营造出一种荒凉、昏暗和凝重的氛围。
    (2)“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与第一节的哪一句诗相照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组卷:5引用:4难度:0.7
  •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
    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
    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
    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
    (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

    组卷:19引用:12难度:0.6

三、默写题

  • 4.补写出下列文段中的空缺名句。
    “革故鼎新”思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荀子在《劝学》开篇以“青”和“冰”为例证的(1)“青,
     
    ,;冰,
     
     
    ”,说的则是“鼎新”。“革故鼎新”还可以推动人通过内省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荀子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2)“
     
     
    ”“革故鼎新”思想里还包含着尚学的思想,如韩愈在《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并列举孔子向不同的老师请教学习的事例来证明,同时指出弟子在某些方面可以高于老师,原因是(3)“
     
     
    ”。“革故鼎新”思想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和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要继承革故鼎新精神。

    组卷:79引用:6难度:0.9

六、选择题

  •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8

七、材料作文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同学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还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平时比较有想法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8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