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下)期中备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D.“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
B.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
C.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
D.《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
B.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
C.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D.《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组卷:6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摘自《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人民日报》2020年07月25日)材料二:
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向习近平同志汇报时说:“今年吉林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3万亩,玉米保苗率达到96.06%,是近5年来最好水平,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品种现在的株高比去年同期都高,同时在防灾减灾方面也增加了投入。”
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同时,总书记习近平在长春一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还提到深化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东北振兴发展的根本途径。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存在着“四多一少”突出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和困难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少,环境老旧脏乱差,各类矛盾突出。如今,通过完善社区治理,长山花园社区已经建成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成为近7000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摘编自《充满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纪实》《人民日报》,2020年07月26日)材料三:
吉林松辽平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考察第一站,总书记来到了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总书记走进玉米地,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过去由于保护不及时、耕作不合理,梨树县黑土厚度曾在30年里减少了近40厘米。李保国他们展开攻关探索出“梨树模式”:以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为黑土层披上“棉被”,产生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玉米亩产量从60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公斤以上。总书记要求,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总书记对黑土地牵挂于心,多次强调要保护好耕地、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对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摘编自《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热烈反响》,央视网2020年07月25日)(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吉林省在防灾减灾方面增加了投入,所以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3万亩,玉米保苗率达到96.06%,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B.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引领,创新经营模式,专家学者要理论联系实际,让百姓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C.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存在着“四多一少”突出问题,通过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D.基层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一定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
(2)下列对材料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
B.东北振兴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首要任务是深化改革。
C.“梨树模式”为黑土层披上“棉被”,产生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造福了百姓。
D.习总书记立足于粮食生产的战略考量,要求梨树县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保护好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措施。组卷:1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和自己的生命感受联系在一起。古人说“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又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约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如果人的生命都只能浓缩成“生、老、病、死”这四个字,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④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就如同面对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却会截然不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起点不同,终点也就不同,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大约也就在这里,至于世人如何评说,自然又当别论。
⑤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由此来看,最初所谓的“聪明”或“愚蠢”的评价,便都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而且,在人类的时间轴上,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⑥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当我们说及“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我们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生命的历程以及这历程中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感。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所以他才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⑧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时间对于他们而言,看似很短,短到令人叹惋,却又很长,长到万古流芳。
一九三五年十月
(取材于沈从文同名散文)(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题,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等人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现。
C.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著名诗句,表现了怀抱理想者的伟大人格,同时也流露出他们的孤独与悲壮,富于感染力。
D.本文的语言较为朴素、清新,又不乏诗的味道,特别是多次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不仅论述透彻,而且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感情。
(2)下列对文章第三、四段中“聪明人”与“愚蠢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考虑生命如何度过的问题。
B.聪明人因不安现状、追求理想而被人嘲笑和非议。
C.愚蠢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体现出一种惰性和奴性。
D.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才智不同,能力差距比较大。
(3)解释文章第七段中的画横线句“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文内人物除外)。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一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请为画中两个人物配上语言。
(2)写一段话,表达某种人生哲理(不超过40字)。组卷:3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日,教育“痛点”成“两会”焦点。针对培训乱象这一顽瘴痼疾,家长们表示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惟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材料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就记者提出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的回答上热搜:“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省教育厅联合电视台策划一档“家校共建大讲堂”栏目,本期议题为“最好的基础教育是这样的”,你作为高三毕业生代表受邀参加并发表讨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