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新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 孙汇鑫 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组卷:4引用:8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黄果
杨振声 熙攘的朝市过去了,菜场中满地零散着青菜的枯叶,鸡鸭的落毛,鱼的鳞片,热闹后的冷落。
一只黄狗用前爪按着块肉骨头在那里啃。
太阳已将近午了。
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叶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几文一斤?”她拾起一个娇嫩圆润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八十块。”那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买一个呢?”
“四十。”
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地走开。
她踽踽的走向回家的路上,愈走愈感不安起来。她答应过昆生——她的第三个刚满四岁的男孩子,买菜回来,给他带几个黄果。这不能算是不惯孩子,在抗战时期,教授的子女已渐渐入不起学校,哪能吃水果呢!不过这次是因为孩子病了,发烧半月总不退,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能多吃点牛奶与水果才好。所以她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至于牛奶,她两日前打听过,一天一磅每月一千元,那就当然不考虑了。
“这并不是我不肯买。”她为自己解释着。“实在太贵了。”前天刚到半月,只剩下四百元了。若不谨慎着用,这后半月菜便无着落。谁知昨天添了一担炭会那样贵,一千一百元!幸好先生把乙种《辞源》卖了八百元,添着买了炭。也好,这可烧一个月,谁知下月又贵多少?……今天星期日,两个大的从学校回来,饿虎似的,不能不添点菜。手中只剩下十五元了,如何能买得起黄果?而且……
“不想也罢了,”她抑制自己说,“也许这可卖点旁的东西,那时再买黄果给昆生。”
金色日光中跳跃着飞尘,空气中飘荡着远近的汽车喇叭的尖叫。一个脏孩子吮着食指,瞪着饿眼,瞅着一个卖糍粑的小摊。
“我不会让孩子这样脏。”恽太太意识地想。“可是昆生问我要黄果呢?我只说买不起,……但孩子是不会了解的。……恽先生常说‘抗战时期,我们应当吃苦。穷得买不起东西,自然可以节省物资。’话是不错……”
“侬瞎掉眼睛,硬往汽车上撞?坏了侬卖孩子也赔勿给。”她耳边一个上海司机的声音。她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走到一边路下面。眼前是一辆一九四一式的“瞟一刻”。她移步走上边路,原来是在一家新开张的扬州饭馆门前,玻璃窗里陈列着海参、鱼翅、芜窝、鱼之类,都是山珍海错,在战时不易得的异品,而这些也就表示了这馆子的高贵与傲慢;馆子的大门开处,冒出一群材料考究穿起却总是哪里不妥的新洋服,这群洋服上面插着几颈为酒肉涨红了的面目,一望便知为抗战中的新兴阶级了。这一群中有几只肥手噙着牙签剔牙齿,神情渺茫地走入那部停放在门前的“瞟一刻”。她在他们的睥睨中瘦缩着身子走过去。心里还在想着恽先生常说的什么战时食用的限制,节省下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那一类近代国家在战时的措施。
她转入一条小巷,一进口一只小猪从她身边窜过去了,几乎碰在她身上。抬眼望见自己的家门,心中忽感到一阵沉重,像块石头压在胸坎上。她怕看见生病的昆生从那双发烧的大眼里透出失望的小小心灵!她踱到自己门口,放下菜篮正抬手要去敲门,忽听院子里孩子在嚷:
“妈妈还不回来,我真饿了,午饭我要吃一斤肉。”这是大儿怡的声音。接又是二女昭的声音:
“昆生,你乖,等一会妈妈就回来,一定带两个圆圆的大黄果给你。”
她的手慢慢缩回来,低下头望那菜篮子,豆芽菜,黄牙白,还有两方豆腐,一根细葱,蓬蓬松松的不满半篮子。她不知为什么怕进自己的家门,默默地倚在门旁,对着一街冷静,呆望那菜上的水珠,在阳光中闪耀着有如滴滴泪痕。
附记:
此写于1944年春天,那时教育界的生活已开始入于无法支持之阶段,当时以故未即发表,今虽后时,然以物价与收入相比,情形与二年前之今日相去犹不甚远也。
杨振声
1946年1月
(选自《杨振声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6月)文本二: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影响后方物价上涨,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国民党区域的工人、公务人员、知识分子及文化工作者生活痛苦,到达极点。”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开始部署内战,导致国民党军费开支十分庞大,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这些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钞票来弥补,钞票多了,又刺激了物价上涨。1946年全年,每石米价从7625元涨至62333元。随着1948年8月19日发行金圆券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这期间上海物价一直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人民正常生活已经无法维持,粮食问题尤为严重,整个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陷入混乱。随着金圆券、银圆券的相继崩溃,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也彻底崩溃了。
(摘编自《上海经济研究》1989年01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果摊摊主们的动作、神态表现出了他们对过路人的不屑,也反映出当时物价飞涨的惨状。
B.“卖书换炭”情节点明故事发生在冬天,也印证了附记中“教育界生活无法支持”的事实。
C.司机上海方言叫骂体现了小说的地方特色,口语化更显情节真实,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结尾恽太太“怕进自己的家门”,是因为手头拮据而没有兑现承诺,会让生病的孩子失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的推进是由恽太太购买黄果展开的,“黄果”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B.作者在描写恽太太的自言自语时多次使用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欲说还休,生动反映了恽太太复杂的心理活动。
C.作者选择一位教授太太赶集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切入点,言简义丰,以小见大,反映了抗战后期知识分子生活的窘迫。
D.小说结尾以“泪痕”比喻“菜上的水珠”,使情感表达更浓烈明畅,既道出恽太太的伤感,又表达作者对时势的忧虑。
(3)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恽先生”的人物形象。
(4)鲁迅称杨振声是“极要描写人间疾苦的作家”,本文是如何表现的“人间疾苦”?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组卷:4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耸人听闻,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② :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刻不容缓。其中,③ ,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如何有效遏制学生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请根据材料提出三条策略。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华社与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2021#活动,面对年轻人提出的“我觉得我的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了,我很辛苦,我是不是应该认命了?”这一问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作为时代前行者给予了回应:“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如果你觉得痛苦、迷茫,去看看其他人。你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
发现人生的“共同性”与“独特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走过“寒冬”,找到“希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