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2/1 6: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思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着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
          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
    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4)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轴心时代”中的“轴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19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文学讲习所
    王安忆
          我们那时候,鲁迅文学院是叫“文学讲习所”,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设在朝阳区委党校里面。党校周围空落得很,出了院门,走一段,才可抵到一个勉强可称为“街”的地方。大约过了一个月的光景,党校周围的草木绿了起来。不是像江南地方的葱茏的绿,因为地方大,气候又干燥。树身是高大的,枝叶错乱着伸展得很开。吃过晚饭,我们成群结伙,在党校后边散步。
          不开课,也不开饭的时候,我们会到饭厅来写东西。东一个,西一个,散得很开,各自埋头苦作。遇到不会写的字了,就转过身去问:“陈世旭,‘兔崽子’的‘崽’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则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有一些小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环境是杂一些,可心都是静的。
          写作总是在晚上,因为白天课排得很紧。老师对我们说:不要错过听课,写作的日子长呢!还许诺给我们,在学习期末一定安排写作的时间。一周六天,上午下午都排了课时。古典,西方,现当代,基础类的,思潮性的,理论的,实践的——这是请著名的作家来作创作的经验谈,我们听了多少课啊!
          吴组缃先生讲《红楼梦》,至今还在眼前。他微侧了身子,坐在讲桌后面,摆开长谈的架势,谈兴很浓。说到激动的地方,就隔了讲桌欠过身子,眼睛很亮地盯着前排的学员,好像要问他:你说是不是?他讲他的一个瑞典还是哪里的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了三年的《红楼梦》,临毕业时,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从地形上看,怡红院和潇湘馆实是不远,他们为何不能同居,抑或是出走?吴先生说,听了他的问题,便感到这三年是白教了,因他不懂得中国的社会,所以就不懂得宝黛的悲剧。你们知道吗?黛玉为什么老是和宝玉吵?吴先生问大家。黛玉为什么这么别扭?老要试探宝玉,而宝玉一旦表露心迹,她又要说宝玉欺负她?然后,吴先生便说到男女大防。在婚前,不能有一点点有涉的;否则,即便像宝玉与她这样的两情相知,都难免会小视她。他们就必须借别的一些事,来谈情。在他们感情史上决定性的一次交流,是宝玉挨贾政的棒子。黛玉去探望,说道:“你从此可就改了吧!”宝玉回答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吴先生认为这是大有深意的,其实是宝玉向黛玉的彻心交代,而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在此之后,黛玉再没同宝玉闹过小性子。吴先生感情十分投入地认为,“金玉良缘”是个阴谋,书中有许多迹象,证明薛宝钗对贾宝玉窥觑已久。比如,薛家进京,说是送宝钗宫选,可是为什么后来就不提了,再没有下文了呢?吴先生从讲桌后面欠过身子问我们大家。还有,不是说宝钗“不爱花儿粉儿”,装束简朴,可为什么偏要时时戴个项圈?吴先生讲《红楼梦》,真是好听,就像在与你辨析一段世事,其中深谙着许多缘故端底。
          讲习所的前期是上大课,后期则效仿研究院的导师制。每三至五人,认一位导师,导师是由著名的作家担任。我,瞿小伟,郭玉道,因是写儿童文学,所以,就跟了金近老师。
          我们三个一同去金近老师家,路上需转两路或是三路汽车,再要走一段。我们到的时候,老师已经候在那里了。准备好了茶水,还有盛在菜碗里的半碗杏子。金近老师是江浙人,乡音很重的普通话。但决不会听不懂,于我来说,还很亲切。因在上海,多是听到这样的普通话,它比字正腔圆的北方话,要家常得多,也温婉得多。因是夏季,他多是穿着汗背心,手上持一把蒲扇,和我们说话。他看上去,就像是个乡下小老头,可这“乡下小老头”,却有着骨子里的优雅:安静,温和,从容不迫。他显然不善言谈,甚至于还有些不安,不知该对我们说什么。他很努力地想着,想一句,就说一句。而他又没有一丝一毫应付我们的意思。他特别愿意同我们多说一些,把写作的秘诀教给我们。可是,写作有什么秘诀呢?像老师这样一个诚实的人,是连一句虚浮的话也说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他家,就坐不长,大约一小时左右,便告辞了。可是,我们每一次都定好下周的上课时间。到时间一准去,老师也已在等着我们了。
          讲习所过后,老师寄给我一本童话书,名叫《爱听故事的仙鹤》。这一篇中,写了一个作家,六十多岁,灰白头发,瘦瘦的,人们都管他叫“乡下爷爷”。这其实就是老师自己吧。
          讲习所结束之前,我们还举行了一场舞会。大家期待着,再热闹一次,可已是曲终人散的气氛了。有人在打行李,宿舍里散乱着书籍纸张。有人忙于和北京的亲友告别,在房间里待客,或者出门去了,来跳舞的就也心不定,过来坐一时,再走开一时。倒是一些外来的编辑,或是党校工作人员,和他们的熟人,在场子里舞着。
          然后,一个一个走了,房间一个一个空了下来。卸下蚊帐,一下子露出了前后的窗户。窗外是北方的杨树,叶子茂密,在秋日的阳光下,翻着亮片,闪闪烁烁。真是满窗绿色。
    (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莫伸觉得“兔崽子”是粗鲁的字,只适合男性作家使用,而王安忆则认为小说就应该用这样接地气的字词来写。
    B.外国留学生怪讶于宝黛二人居住地相隔不远,为何不同居或出走。这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
    C.金近老师在穿着打扮上就像个乡下小老头,但他骨子里有着乡下小老头所没有的安静温和的优雅气质。
    D.吴组绵先生讲《红楼梦》非常投入,激动起来时,会隔了讲桌欠过身子向前排的学员询问意见。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瑞典还是哪里的外国留学生”“路上需转两路或是三路汽车”可见表达严谨,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回忆”。
    B.文章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故事有万千气象,跌宕多姿,合乎“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要求。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吴组细和金近两位恩师,略写学员间相处之事,表达了作者对讲习所老师们的深情。
    D.文章擅于通过对比来表情达意,如南北方草木绿色的对比,外来编辑等人员和学员在舞会上心情的对比。
    (3)文章最后一段在景和情的处理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4)作者写吴组缃先生和金近老师时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最大特点:①_____。不同于寒潮和台风自远方而来,很多雷暴云会在晴空背景下生成,堪称无中生有;而强对流造成的大风、冰雹和强降雨追根溯源都自雷暴云的高空而来,堪称从天而降。 ②_____?大家要时时关注天气预报,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时,(  )另外,公众还可以学着看气象雷达图,可借鉴顺口溜:“③_____,色调越冷雨越轻,绿绵黄大红瓢泼,红得发紫是冰雹。”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避免逗留。
    B.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避免逗留,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
    C.避免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逗留,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
    D.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避免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逗留。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出现。网络谣言不仅冲破道德底线,更是践踏法律红线。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行动的任务之一,就是打击网络谣言。
          材料二: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许,一架东航波音客机在广西藤县山林坠毁。搜救紧张进行时,一些谣言却在网络上流传。专家指出,无论是否是事件之中的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全方位尊重受灾的人群,要保护这些人的隐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