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机器当代意义》)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达到极高的水准,产生了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现代工业社会对手工技艺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C.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哲学思考,有着对“道”的追求,强调万物的规律与自然之理的把握。
D.内在的德性是工匠所要追求的,工匠有时需要成为德行品质的典范,在这一点中西的认识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们的技艺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通过刻苦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即使是今天的工匠也不例外。
B.技能的培养需要以人格的培养为基础,因此,工匠们在增进技艺的同时往往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C.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高凤林等人一生打造精品,他们都充分发挥“道”的优势,“以道促技”。
D.孔子对各位弟子的赞扬与批评,从其中的标准依据看,与当下“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是相同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传统“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在传统师徒关系中,徒弟要长时间磨练基础技艺,师傅满意后才能传授精髓的技艺。
B.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遗”物质,传承人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C.当今传媒艺术发展呈现“融合”的特征,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文化的传播更有依托。
D.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做人首位,学技其次”的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屡创辉煌。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
(5)袁隆平立志远大,把“让人民吃饱”的梦想作为一生的目标,攀过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不断创造科技的生命奇迹。有人认为袁隆平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也有人认为袁隆平是科学家不属于工匠,并没有什么“工匠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
贾平凹 ①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③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秦腔,就源于西府。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④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⑤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⑥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⑦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⑧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节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段揭示出秦腔的缺点——“死不离窝”,隐含了作者对它的发展的担忧。
B.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观察八百里秦川大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C.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大吼大叫的秦腔的赞美和对那些空虚的都市人和讴歌爱情的诗人的鄙视。
D.从秦腔的排演到上演,村民们都热情高涨,秦腔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慰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秦腔”为线索展开,笔墨却多在秦腔之外的秦地秦人,很少写秦腔艺术本身,写作角度独特。
B.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而秦腔又展现了秦川的厚重悠长,两者巧妙地融合为一,相互关联。
C.文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人唱秦腔“快板”时的高兴、狂喜之情比作“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生动形象。
D.结尾呼应标题,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流露出作者对秦人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对秦腔文化的欣赏。
(3)从排戏、盼戏到演戏,文章多次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为什么秦腔“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组卷:25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四季中轮回的风,最原始的名字便是春风,夏风,秋风,冬风。但_____的古人,绝不限于使用这么单调的名字。春风从东方吹来,夏风则来自南方;秋风从西方吹过,到了冬天,北风裹着雪花横行大地。于是根据_____,四季的风,又有了新的名字:东风,南风,西风,北风。
当风从某些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大概某一个季节的故事。但是这个名字,也只是从丫蛋变成了翠花,虽然好了那么一点点,却还不够雅致。于是,四季的风,有了更具特色的名字:_____,意风,金风,朔风。就像你的名字,终于从李翠花变成了林徽因。读起来,人都变得有了一点儿底气。
摆脱四季的束缚之后,风还有更加清新别致的名字。这些名字,虽不依托于四季,却依托于世上最为美好的事物。比如,依托于“_____”的荷;再比如,依托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柳。从此,每一阵风吹过,都是诗情画意的味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文彩四溢 方位 和风 留得枯荷听雨声 B.才华横溢 方位 惠风 映日荷花别样红 C.文彩四溢 方面 和风 映日荷花别样红 D.才华横溢 方面 惠风 留得枯荷听雨声
A.当风从某些方向吹来,我们大概知道了某一个季节的故事。
B.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大概知道了某一个季节的某个故事。
C.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季节故事的大概。
D.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大概某一个季节的某个故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再是直白的语言,而是含蓄的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中国航天捷报频传……
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体现着中国成就的辉煌,也彰显着中国骄傲和中国精神。我们不只是中国成就的见证者和享受者,更是未来中国成就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上述材料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