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6年上海市十三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9 20:30:2

一、阅读(8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事件”看艺术的性质
    高建平
          ①艺术是什么?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②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
          ③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
          ④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俞伯牙弹琴,锺子期听懂了。这当然也是传达。艺术家可能心中有一个倾诉对象,但□,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
          ⑤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
          ⑥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诗经》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样,能激发歌曲作者的灵感。□,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被制作出来的。它的魅力,也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当下影响之中。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古希腊艺术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⑦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艺术作为事件,似乎很难理解。例如文学,怎样将小说与诗歌理解成事件?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小说看成是印成大本的书,早已默认诗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如果拿事件来理解,文学本来是很直接的事件。作家直接面对听众,通过故事,形成意义和情感的传达。史诗没有文字的脚本,完全凭记忆讲,也根据当下的情境发挥,具有即兴性。讲述人完成的是意义的传达,出现的是事件。这样的理解,对艺术的性质也许有帮助:______。
          ⑧关于艺术的事件性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难解的艺术美学问题。其一是伪作的价值问题。伪作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面对自己的时代,用艺术的语言传达出某种意义,从而造成一个事件,并使它在事实上构成历史发展链条中一环。如果说伪作作得很好,从而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能说,它们只有仿作或作伪年代的价值,而没有原作年代的价值。我们不能离开时间来谈论什么是艺术。艺术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艺术呢?我还是想坚持,先画的那一幅,凝聚了画家的创造热情,在作画过程的摸索中形成了这种构图和色彩,使之成为杰作,因此是艺术,后画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
          ⑧从创作到欣赏,从思想情感的产生到传达的实现,从艺术家赋予作品以意义到批评家对意义的阐释,这都是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宣布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中的任何一个“死了”,一个都不能少。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是短时期理论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会造成理论的扭曲。有时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终还是要被纠正过来。
    (1)第②段加点词“无心插柳”在文中的意思的是
     

    (2)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艺术不能只是两个人的事
    ②但有更多的人在旁听
    ③不管艺术家的初衷如何
    ④不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
    ⑤他们都是为一个更大的群体制造一个事实
    ⑥他可能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
    A.①⑥②④③⑤
    B.③⑤⑥④②①
    C.①④⑥③⑤②
    D.③⑤①④⑥②
    (3)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4)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⑥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所以 因此
    B.但是 因此
    C.但是 并且
    D.所以 并且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艺术的性质”的理解,将其填在第⑦段结尾的横线处。
    (6)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品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B.伪作不能成为艺术品,因而没有任何价值。
    C.艺术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赝品。
    D.艺术的性质包括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参与。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①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②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③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④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⑤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
          ⑥阿婆,你流泪了?
          ⑦“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⑧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⑨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
          ⑩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⑪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⑫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⑬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⑭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⑮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⑰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⑱我该回城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⑲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⑳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㉑我惊异了。
    ㉒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㉓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
    (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⑬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
    (3)赏析第⑯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
    (4)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⑲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
    (5)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
    (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枣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起着线索作用。
    B.对陈阿婆曾经的男人的身份的插叙,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陈阿婆为何站在树下凝望。
    D.陈阿婆的故事虽然悲伤,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一、阅读(80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⑤,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喜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②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1)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等两类人。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慕贤》第①段结尾处的括号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请说明其理由。
    (4)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②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①段提出论点,第②段加以论证。
    (5)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
     
    ,《慕贤》篇多用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写作70分

  • 7.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
    管仲因鲍叔牙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组卷: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