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籍史”亦可以简称“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之已久,至少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书籍史研究方兴未艾,可以结合传统文献学、中国书史和西方书籍史研究的思路,建构中国的书籍史研究体系。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各种专题史的角度展开。将书籍研究与各种史学、文化学相结合,开展书籍社会史、书籍经济史、书籍史料学、书籍阅读史、书籍艺术史、比较书籍史的研究。所谓比较书籍史,既可以是中外书籍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各种汉籍之间的比较研究。域内汉籍与域外汉籍之间,东亚汉籍的和刻本(也称日本本)、朝鲜本和越南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比较书籍史的内容。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断代史、分类史、区域史等角度展开。断代的书籍史,关注宋代以后者居多,这自然是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之故。除了目录学的分类,书籍还有其他分类,例如从刊刻角度区分,有官刻、坊刻、家刻等类别;从用途角度区分,则有考试用书(制义刻本)、蒙学读物、礼品书、历书、日用类书、畅销书等类别。以区域划分的藏书史、刻书史,已有不少成果。需要说明的是,上一段所言各种专题史以及此段所言各种“区块史”,固然是整个书籍史研究框架中的“区块”,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视角,可据以展开各种深入具体的研究。实际上,在具体研究中,不同的角度往往融合为用,例如何朝晖《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就是断代史与专题史视角的结合。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注意从周边看中心。这里所谓“周边”,指的是往常不太为人看重的边缘人物和边缘史料。所谓边缘人物,包括代笔、代刻、代校、代书、赞助等各种人物,也包括书籍生产进程各阶段的各类“隐身人”“捉刀人”,如没有大声宣扬的赞助人、默默无闻的校阅者、少见经传的销售者、秘不作声的合作者等。所谓边缘史料,是指以往不太受到重视的书的各种副文本,以及零星散在各处而有待发掘的序跋、日记、书信、档案等史料。书籍史应该重视各种与书相关的史料,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尤其重要。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重视书与人的个案研究。书的个案研究,多集中在经典、名著、大书,也可以集中于某些有个性的小书。人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家的阅读,书籍阅读对名家成长的影响,是“进”与“出”的关系,特别值得关注。宋代以后的书史,能够提供名家在阅读中成长的足够史料。此外,对于书籍的各种形式的消费与利用,也有必要展开个案研究。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有超越书籍史的胸襟和视野。研究中国书籍史和古典文献学的学者,对于简帛石刻等究竟是否属于书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简帛石刻以及其他各种写本文献等都属于文献,大家是没有异议的。超越书籍史,就是打破书籍与简帛、石刻以及各种写本文献的界限,将其作为文献的一种,不仅立足于书文化史的角度,更立足于文献文化史的高度,获得更高远的视野。
换句话说,书籍史可以作为文献文化史的一部分,从书籍史角度,对传统文献学史中的各种史料作新的梳理,对各种论述作新的阐释,尝试理论提升,那么,中国传统的“治书之学”必将与时俱进,“其命维新”。
(摘编自程章灿《书籍史研究的回望与前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史”与“书史”名称相近实则相差很远,中国的书籍史研究正在发展,体系还尚未建立。
B.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所以研究宋代及以后朝代的书籍史在书籍史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
C.书籍史的研究,应该重视与书相关的边缘人物和边缘史料,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最为重要。
D.虽然学者认为简帛石刻不属于书籍,但是书籍史研究过程中依然将其涵盖在内,它们也属于文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明观点时使用“至少”“主要”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用语的严谨性。
B.文章第三段列举何朝晖的著作,意在说明视角选择在书籍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C.文章讨论书籍史研究时条分缕析,采用并列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结构严整。
D.文章既指出书籍史研究方向,又提出应有的胸襟,对书籍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书籍史是书籍研究的分支,如国内发现的多达几十种的《红楼梦》刊印版本的相互参证。
B.区域刻书史研究视角综合深入具体,如研究北京刻书业与《红楼梦》关系的《北京坊刻与<红楼梦>》。
C.书籍史研究可以从边缘人物指向书籍,如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曹学”就可以归属为边缘人物研究。
D.阅读个案研究可以呈现“进”与“出”,如《红楼梦》的仿作《镜花缘》可体现作者对原著的阅读消费。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201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材料二: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他从医80年,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他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建言献策,并通过带徒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
邓铁涛的过人医术源于多年潜心研习,更离不开其辨证论治的思想。他常说,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年逾百岁的邓铁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每遇到有人请教长寿秘诀,邓铁涛都会强调:“养生必先养德。”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邓铁涛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生27人,博士生15人,博士后1人。自身的从业经历更告诉他,中医带徒是中医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书本知识毕竟是死的,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需要老师在身边心传口授,方能领悟。”
(摘编自刘小斌《国医大师邓铁涛》)材料三:
中草药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文化。从最初的师承口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中国医药学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两千多年来,中药不断总结、进步、升级,到如今,市场上的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
图1:2014-2018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图2: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
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长江“治未病”要早预测、早干预,从防范性被动参与,到主动找准潜在风险积极应对。
“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是从哲学高度揭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理长江亦当“追根溯源、诊断病固、找准病根”,明其所源,治其所由,体现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铁涛教授重视德行,精通医术,通过口授心传的教育方式致力中医教育事业,推动了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B.2014至2018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额逐年递增,这表明我国中成药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C.2014至2018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都呈现波动趋势,且两者同步变化。
D.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强调治病一定要明其所源,治其所由,这种辨证论治的法则为长江治理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西风东渐以及人们忽视了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养生理念。
B.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C.“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是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风险的重要原因。
D.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理长江“治未病”的理念,就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怪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的论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替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个上等兵与一头驴子的初识、磨合与相知的全过程,即人与动物的交流与结缘,充满了生活情趣。
B.上等兵给驴起名“黑家伙”,一是因为它全身黑色,二是因为它并非战士,只是运输的工具,就该叫“黑家伙”。
C.小说在内容处理上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融洽相处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D.小说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有人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用得好,小说为之增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驴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播出了《经典咏流传》节目,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关注经典的年轻人找来很多相关作品欣赏阅读;《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也引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此类活动热潮;《百家讲坛》《朗读者》《读书》等节目的播出,也很快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请你就上述这一类社会现象,或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谈谈你的思考、感慨或体验,并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