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桂林十九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4 19: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科技,特别是传播科技的推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重要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全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②一切媒体的发展与变革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精神交往”方式的革命。今天,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精神交往”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何用视觉文化表现的方式,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③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出现了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影视作品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场景展现、服装道具等方面都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本源中汲取营养,积极创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在视觉的表现上特征鲜明,是一种新的以电影为载体的视觉文化创造。因此,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将其理念、符号通过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新发展,也是当代国产电影艺术的一条探索之路。
④电视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传播,让观众在电子荧屏上直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加观众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宝藏》将国宝情感化地融入到电视综艺节目的仪式场域中,在高度凝练并生动阐释“国家宝藏”极为丰富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意蕴的同时,这些电视节目还在现场设置宣誓仪式环节,增加文化的崇高感创设文化的庄严氛围,努力营造“文化想象共同体”。《上新了故宫》远不只是展示故宫珍宝的价值连城,而是伴随着观众的“走进”,让观众体悟故宫所传承的历史文化记忆。该节目通过影像的“情景再现”复活了故宫的历史,明星嘉宾进行复盘演绎时也会置身于场景展示之中,力图实现逼真的记忆重建。
⑤如今新兴的网络视听正在异军突起,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启用了“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全新提法,并于同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节目与广播电视节目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更是加快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步伐,并将“视听中国”列为国家战略。
⑥现在的传播格局早已从“点对多点”的大众媒体传播时代进入了“多点对多点”的自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传播权利”,甚至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传播权力”,个人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充任起了视觉文化创作者角色和传播者角色。2019 年,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际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了自媒体在当前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这些冒着烟火气、沾着露水珠、透着人情味的中国式诗意田园生活视频,在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以其独特的中国故事、东方气韵和诗意气质,巧妙地跨越了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屏障,成为深受全球观众喜欢的中国视频内容。
(摘编自孟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与国际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则是侧重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一种感性主义形态。
B.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传播,既需要找准民族基本文化基因与时代的结合点,也要利用好各种有效传播方式。
C.当代国产电影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并将其理念、符号以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D.《上新了故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影像的“情景再现”和明星嘉宾的复盘演绎,让观众体悟故宫的历史文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释“视觉文化”概念,再具体分析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点明现时代的传播特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用视觉文化表现的方式,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重大机遇。
C.文章三、四段均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介绍了相关影视作品和节目的具体内容,让人形象直观地感受视觉文化的魅力。
D.文章第五段提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系列行为和“十四五”时期的相关规划,都说明网络视听的快速发展及其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网络上很多的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等都属于视觉文化的传播形式,它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和创新性。
B.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和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节目频上热搜,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一次成功结合。
C.大众媒体传播时代,普通大众多为视觉文化的接受者;而自媒体传播时代,从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D.李子柒短视频在国外广为传播,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只要找准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跨越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屏障。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新社记者:42年前决定建立团队并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初衷是什么?这些年来,团队研究方向是否有过调整变化?
钟南山:这恐怕不是42年前而是50年前。1971 年,周总理提出对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那时候我刚回到广州,医院安排我从事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
42年前实际上是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我们从慢性支气管炎到肺气肿、肺心病,再扩大到整个呼吸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支气管哮喘、肺癌等,总的来说是(研究)国家的一个常见病。
后来加上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因为2002年末出现了非典或者叫SARS。因为我们是搞呼吸系统疾病的,特别是SARS病死率是10%,而且病情发展得很快,是我们的重点研究任务。
从那以后,(团队)做了很多关于突发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比如说H7N9禽流感,2005 年、2006 年的H5N1,2009年的HIN1,2015 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之后就是2020年的新冠。现在,整个研究所花了很大精力来做新冠的研究。
我们主要还是以国家需求为主,需要我们解决什么,就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特别是(考虑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民经济以及全世界的影响,(这)当然是我们主要的方向。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提出医疗科研要“顶天立地为人民”?学术科研、临床治疗、疾病预防,您认为哪一个更重要?
钟南山:提出这个还是从我们实际遇到的情况(出发)。一是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全世界比如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当时的SARS、(现在的)新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医学没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实验室研究到诊断、治疗,都要走到国际前沿,这就叫“顶天”。
“立地”的理念是说,我们国家要发展适合国情的“简便、价廉、有效、安全”的药物、器械或者治疗手段。
“顶天”“立地”的结果是“为人民”。我们做的事,首先着眼国际前沿,再用简单安全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从对一个疾病的整体看,科研、临床治疗和预防都是重要的。一定要说哪个重要,我认为疾病预防最重要。
我们是医生,对我们而言最主要的体现是什么?是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出来、早期给予干预。这次新冠(疫情),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在基层切断传染面。
中新社记者:无论是面对非典还是新冠,团队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出色表现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您能否解码这个团队为什么能?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钟南山:我想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些病都是呼吸系统的传染病,我们是研究呼吸系统的,当仁不让。不管是抢救、诊断、治疗,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需要。这个未知数,首先应该是我们来探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了,(处理过)各种各样的呼吸疾病、各种脏器衰竭以后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非常多。我们大概有些底子,有点经验,也有点实力,因为它的规律不会离开那几项,所以我们觉得还是有点底气,有点信心。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会主动去承担一些任务,所以为什么那个时候(2003 年)能够提出来“把最重的病人都转到我们医院来”?一个是追求,一个是动力。
中新社记者:您之前提到,中国能够在今年底完成80%的人群全程免疫,这是否意味着群体免疫屏障能够完全建立?
钟南山:我们现在大概完成新冠全程免疫的注射已经接近10亿到11亿了。到年底,我们希望达到80%以上。恐怕(接种率)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几才能够建立所谓的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在全世界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实验,这个概念是从经验得来。过去像大多数人得了流感,或打了疫苗以后,就会建立免疫机制。
但从来没有人做过前瞻性的研究,说接种了多少就可以建立一个群体免疫。所以现在这个工作还需要有一个观察的过程。
中新社记者:虽然提这个问题可能为时尚早,但还是想请教未来是否还会出现新冠肺炎这样的全球流行性疫情?如果真出现,人类应该怎样应对?
钟南山:(疫情)以后还会出现。光是冠状病毒,这个世纪已经出现三次。第一次是SARS,是2002年底;第二次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在2012年;第三次是新冠病毒,2019 年底、2020 年初。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对待它。在有效的药物、疫苗、抗体研发出来之前,进行社区群防群控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预防才是重点。这对经济肯定有些影响,这两个要把它平衡好。有一些国家全部放开了,但是最近都发现感染明显增加。
人类总会找出一个平衡点,总会找到一些预防的疫苗,尽管不能终身(免疫),但总能够往前走。新型的病毒感染一定会再来,但不会像现在这次大流行,因为这一次人类接受的教训远远比其他的深,一定会想出一些办法来控制。
(摘编自《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钟南山团队:人类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变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71年,周总理就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提出群防群治,这促使了钟南山组建团队,对国家的常见病进行研究。
B.从呼吸疾病研究,到后来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新发传染病的研究,钟南山团队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主。
C.钟南山认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等临床治疗环节,比科研、预防更重要。
D.根据人类过去建立免疫机制的经验,也许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建立群体免疫,这个概念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团队建立的初衷,到研究方向、医疗理念,到团队精神,钟南山在访谈中介绍了这个出色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团队。
B.钟南山团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出色战斗力离不开团队的“底子”,这个“底子”是团队在多年来对各种呼吸疾病的研究中积淀的实力。
C.面对记者的提问,钟南山直言“疫情以后还会出现”,这既是基于冠状病毒流行史的一种客观推测,也给读者一种心理准备,疫情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应对。
D.钟南山客观指出了社区防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国家全部开放导致感染明显增加,他强调预防是重点,必须置于经济发展之前。
(3)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钟南山团队的时代精神。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姊妹出嫁
汪曾祺 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
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
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
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姊妹三个,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三姊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大裁大剪,单夹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锅前灶后,热水烧汤,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娇,两个姐姐惯着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绣朵。她把两个姐姐绣得全身都是花。围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头布上,都是花。这些花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
姊妹三个都大了。一个十八,一个十七,一个十六。该嫁了,这三只凤要飞到哪棵梧桐树上去呢?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
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庥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皮匠多躺好几双鞋。不但快,纳得也好。针脚细密,得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
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头等事业,顶上生涯”。时福海也是一个吹鼓手,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二凤要嫁的就是大福子。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
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仨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三姑娘小凤是个镴嘴子①,咕唁呱呱,对大姐姐说:“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
大姐啐了她一口。
她又对二姐姐说:“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吃冷饭,喝冷酒②,坐人家大门口!”
二姐也啐了她一口。
两个姐姐容不得小凤如此放肆,就一齐反唇相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
小妹妹不干了,用拳头捶两个姐姐:“卖糖怎么啦!卖糖怎么啦!”
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
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
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都是腊月二十三。一顶花轿接连送了三个人。时辰倒是错开了。头一个是小凤,日落酉时。第二个是大凤,成时。最后才是二凤。因为大福子要吹唢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唢呐送大姨子。轮到他拜堂时已是亥时。给他吹唢呐的是他的爸爸时福海。时福海吹了一气,又坐到喜堂去受礼。
三个女儿的婆家,都住得不远,两三步就能回来看看父亲。炊煮扫除,浆洗缝补,如往日。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有删改)【注】①镴嘴子:一种鸟,喙大而硬,此地说嘴尖舌巧的姑娘为镴嘴子,其实镴嘴子哑着的时多,不善鸣叫。②吃冷饭,喝冷酒:当地童谣,也有说成“吃人家饭,喝人家酒”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夫婿后,三姊妹相互的嘲戏既表现三姊妹的聪慧和对未来夫婿的爱,同时引出下文秦老吉对女儿的教育。
B.小说前后两次写秦老吉挑担卖馄饨的情形,女儿出嫁前卖馄饨是为了养家,女儿出嫁后则是丢不下这手好手艺。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小凤整天挑花绣朵,花里总少不了“凤”字,“凤”既代表三姊妹的名字,又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洗练平淡,叙写了三姐妹从幼年到许配人家,再到出嫁的生活,简单平静,饱含着平凡的生活味道。
(2)小说开头部分写秦老吉馄饨的担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3)汪曾祺小说一贯赞美和呼吁美好和谐的人性,表现人与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组卷:9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除了粮食之外,更多是蔬菜与水果。有人问,①
既然蔬菜与水果这么重要,那么,干脆只食蔬菜与水果,不吃粮食算了。其实,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管吃下了多少水果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人类餐桌上的主角。人类离不开主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开了主食,人类生命不可能维持长久。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9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材料二:作家杨绛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出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