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新版必修3 《第一单元 语言,存在的家园》2018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理性
张 荣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记者博爱和心灵善良的体现,也是记者拥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采访报道中,记者对报道的人和物,倾注人文关怀,向读者和新闻人物传达社会的善良和美好,是一个优秀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
如今,无论是打开报纸,还是电视,都能看到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的报道。诸如地震后,新闻媒体对受灾群众艰难生活的关注,对每个感动瞬间的报道,很多让人潸然泪下。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说过:“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一点善良,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如果每一位记者都能悲天悯人,同情那些不幸的人,帮助那些弱者,我们的媒体就能成为人文关怀强有力的宣传者和坚定的实践者,让人世间拥有更多和平、安宁与爱。
在“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下,各地媒体纷纷把目光对准了弱势群体,使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媒体可以树立形象,甚至声名远播;而弱势群体通过报道,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者出于同情,往往着重报道弱势者的艰难困苦,有意忽略一些新闻事实,正是这种忽略,让善意的帮助变了味。
某地一对贫困夫妇生下了罕见的五胞胎,很多媒体纷纷报道,希望人们伸出援手,帮助这一家。不久,这个贫苦的家庭被曝出,由于这对夫妇求子心切,在原本已经生育了孩子后,又服用药物生下了五胞胎。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很多困难家庭都是严重超生,甚至有三四个孩子。或是不到法定年龄结婚,导致贫困,新闻媒体为了让他们得到帮助,往往对此避而不谈。
众所周知,掌握话语权的记者,可以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方式的灵活运用,甚至报道规模的把握,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事件上,激发其情感,诱导其行为。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是一种主观意志附着于客观事实的产物。
无限地接近事实真相是新闻记者天然的使命。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记者,在报道中秉持的倾向和情感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尊重所有的事实和事实的所有细节。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须。
在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消息也越来越灵通,也更善于分辨和思考,信息不对称的封闭时代已经过去,真相终究会被揭开。因此,我们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力。
媒体先天拥有观察与质疑的本领,观察生活中不易被发现的问题,质疑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而在道德层面拥有先天的权威性。这就更要求媒体在传达公众意见的同时,注重自我职业约束和道德考量,否则极易导致公信力的坍塌。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社会问题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特殊现象。媒体作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一阶段应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关系到媒体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媒体要担当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实性原则。因此,在采访报道中,记者不仅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还要认识到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业务水平高,才能将事情的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事情的真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向读者和新闻人物传达社会的善良和美好。
B.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可以让人们关注灾区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的帮助。
C.新闻媒体成为人文关怀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必将让世间获得更多和平、安宁。
D.作为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不可以因为同情而将人文关怀进行无限度地放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着博爱、善良的心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
B.媒体把目光对准弱势群体,既是“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也可以树立媒体形象。
C.在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已无法封闭,过去的历史真相将被揭开。
D.因为媒体在道德层面拥有先天的权威性,所以媒体人应注重职业约束和道德考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的天职就是要能悲天悯人,同情弱者,帮助不幸的人,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完善。
B.媒体人可以通过先入为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附于客观事实上,从而来引领舆论的导向。
C.媒体人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力,所以一定要坚守职业操守,否则会导致公信力的坍塌。
D.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很多问题都印上了时代特殊的烙印,所以媒体宣传要兼顾社会责任。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景泰五年五月,钟同上奏请复储。越二日,纶亦抗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其大者谓:“内官不可干外政,佞臣不可假事权,后宫不可盛声色。”又言:“孝弟者,百行之本。愿退朝后朝谒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之仪。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疏入,帝大怒。时日已暝,宫门闭。乃传旨自门隙中出,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
英宗复位,郭登言纶与廖庄、林聪等皆直言忤时,宜加旌擢。帝乃立释纶。纶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乃调南京礼部,就改吏部。宪宗即位,有司以遗诏请大婚。纶言:“山陵尚新,元朔未改,百日从吉,心宁自安。陛下践阼之初,当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实原于此。乞俟来春举行。”议虽不从,天下咸重其言。
成化元年,两淮饥,奏救荒四事。皆报可。四年秋,子玄应以冒籍举京闱。给事中硃清、御史杨智等因劾纶,命侍郎叶盛勘之。明年,纶及佥都御史高明考察庶官,两人议不协。疏既上,纶复独奏给事中王让不赴考察,且言明刚愎自用,己言多不见从,乞与明俱罢。章并下盛等。于是让及下考诸臣连章劾纶。纶亦屡疏求罢。帝不听。既而盛等勘上玄应实冒籍。帝宥纶,而所奏他事,亦悉不问。未几,复转礼部。温州知府范奎被论调官。纶言:“温州臣乡郡,奎大得民心。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辕,留十八日乃得去。请还之以慰民望。”章下所司,竟报寝。
纶性戆,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为侍郎二十年,不得迁,请老去。久之卒,谥恭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
B.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
C.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
D.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君”,指皇位的继承人,又称皇太子。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王位更迭上的一种制度。
B.“山陵”,本意是指山岳,但在古代可以特指皇帝的陵墓。
C.“元朔”,本意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十五日。后来因为汉武帝曾经用“元朔”做过年号,所以又可代指“年号”。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以上为主位,皇帝登基时要走上阼阶的主位。所以在古代“践阼”是指皇帝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纶曾上疏陈述培养品德消除灾祸的重要性,谏言宫中官员不能干预朝廷政事,后宫不能过于追求音乐女色。
B.章纶建议皇帝以孝治天下,请求恢复王后在中宫地位,归还沂王的太子地位,这样天下就能太平,灾祸自然会消除。
C.章纶因与高明一同考察众官时意见不合,上疏皇帝,于是高明让接受考察的大臣一起弹劾章纶。
D.章纶在温州知府范奎被弹劾调离时直言上谏,数说范奎如何大得民心,请求恢复官职,最后却不了了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纶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乃调南京礼部,就改吏部。
②温州臣乡郡,奎大得民心。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辕,留十八日乃得去。请还之以慰民望。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青玉案
高鹗 丝丝香篆①浓于雾,织就绿阴红雨。乳燕飞来傍莲幕②,杨花欲雪,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鳞瞑羽迷③谁与诉。好段东风,好轮明月,尽教封侯误。
【注】①香篆:香上刻有记时间的篆文。此处言燃着后的香篆,散出比雾还浓的烟。②莲幕:亦作“莲花幕”。③鳞瞑羽迷:这句的意思是鱼雁瞑迷,不能为我传书,思念之情向谁诉说呢?
(1)分析“乳燕飞来傍莲幕,杨花欲雪,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下片运用了哪几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2引用:1难度:0.2
七、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分)
-
10.下面是中国邮政为宣传我国互联网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发行的一枚《网络生活》邮票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构图要素:
寓意:组卷:10引用:4难度:0.3
五、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 一天,七种颜色争吵了起来,它们都声称自己是重要、最有用的。绿色说它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蓝色说它代表水是生命之源,黄色说它是温暖、欢乐和笑声,橙色、红色、紫色、靛青等颜色也都说出自己的种种特点。
争论不休之际,突然大雨倾盆,七种颜色慌忙挤到一起躲雨。不一会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一道令人眩目、无比壮观的七彩飞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