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2《第三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节日,当然要符合岁时活动的特征,每年重复进行,内容相对稳定。元宵节最初是以地方性、民间性节日的面貌呈现的。到唐朝,元宵节受到更多的推动,尤其是朝廷和皇帝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元宵节的重要性,而通过唐令确定元宵节为国家节日,作为国家行为的元宵节获得了空前发展。把传统的民间节日“律令化”,变民间传统为国家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引导风俗的努力,而后世对这些节日的继承证明,唐朝的制度化获得了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就唐代的元宵节而言,已经有研究者使用“狂欢”来形容,其狂欢特性值得重视。狂欢的社会价值是尽情娱乐与放松,对于任何社会生活而言,作为张弛有度的一部分,狂欢节日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狂欢节日,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全民性。对于狂欢节日而言,必须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的认同,认同率越高,狂欢的社会热情越高,狂欢节越成功。唐朝继承隋朝传统,长安的元宵节继续在娱乐方向发展,而其全民性参与的程度有增无减。《大唐新语》记载,从“王主之家、贵戚之属”,到“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参与十分充分。所有人群都认为元宵节与自己有关,这是全民性认同的基础。
第二,娱乐性。娱乐作为人群生活,需要是绝对的,不论贵贱、高低,凡社会人群都是一样。所以,节日必须具备娱乐性,才会获得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从隋朝开始,元宵节的娱乐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传统中的与祭神相关的“神圣性”则渐渐褪色。神圣性多与禁忌相伴随,而与娱乐相违背。从开元后期始,时常由政府出资促成官员们的游乐活动,并努力推动整个长安的娱乐活动。而元宵节获得国家法律的认可,尤其是拥有特定假日,这就为元宵节的娱乐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现在可以看到的唐代文字记载,元宵节的核心内容就是娱乐,神圣禁忌、政治纪律、道德教化等等,在元宵节的狂欢中,一切为娱乐让路。
第三,丰富性。唐代,都城长安的元宵节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从隋朝的记载来看,正月十五不过是起点,庆祝活动常常进行到月末。唐代元宵节,最初是一日假,从天宝三载之后,延长到三日假,那么狂欢活动就有了连续三日进行的条件。但不管是一天还是三天,狂欢活动必须有足够多的内容,否则没有办法填满假日。元宵节,给人印象最深的通常是燃灯,先天二年,玄宗的巨大灯轮竟然燃放五万盏灯。因为元宵节燃灯事项最突出,后来也称元宵节为灯节。当然,灯下踏歌、戏剧展演和美食供应等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实,包括元宵节在内的唐代法定节日,都多少带有娱乐化的倾向,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节日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健康的,具有必要性。
(摘编自孟宪实《元宵节在唐代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作为岁时活动,到唐朝借助律令转变成一种国家行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
B.隋唐时期,狂欢逐渐成为元宵节的核心内容,甚至违背了与祭神相关的神圣禁忌。
C.唐代的元宵节假期由一日增加到三日,但实际上庆祝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
D.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唐代的元宵节娱乐项目丰富多彩,而燃灯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明确唐朝把民间节日“律令化”,接着分析社会狂欢节日的基本要素。
B.文章援引《大唐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证元宵节狂欢的成功离不开全民参与。
C.文章层层深入,论述社会狂欢节日三个要素的不同特点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D.文章以唐朝的元宵节为例,论证娱乐性狂欢节日对社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朝廷和皇帝对元宵节的重视、引导与推动,使元宵节获得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B.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是娱乐性成为节日必备属性的前提,是绝对需要。
C.内容不够丰富,就无法填满元宵节三天假期,为此唐朝政府甚至出资推动娱乐活动。
D.带有娱乐化倾向的元宵节,作为社会生活张弛有度的一部分,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组卷:10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当消费者权益被侵害,哪怕更占理,也只能通过大闹的方式去解决?“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让人们感受到汽车维权的无奈。这一事件,让一个陌生词汇“PDI”进入了大众视野。“PDI”检测,全称叫“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2017年制定的《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服务指引》规定了新车交付消费者时,应向消费者提供乘用车新车“PDI”检查表,同时还规定了11条必须告知消费者的重大问题情形。但其中也隐含了一个“后门”--如果修复费用未超过5%的问题,则可以不告知消费者。
奔驰车主与奔驰达成和解,不仅退换成功,还获得了其他补偿。有人认为车主其实已经很幸运了,根据汽车三包规定,退换车辆的条件极其严苛--“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而这辆奔驰车是机油泄漏,按规定,车是不能退的。中消协表示,交付合格产品是经营者的合同义务,三包规定是后合同义务,两者不应混同。一些经营者向消费者交付不合格车辆,却以汽车三包规定为由拒绝承担退货责任或相应赔偿责任,有违法律规定。
这一事件中的15000元金融服务费也成为焦点。早在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的汽车投诉分析中,就涉及金融服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在购车时必须在本店购买保险,强制贷款购车的消费者缴纳金融服务费等;汽车经销商规定车主在按揭还贷期间,每年必须在店内续保,否则押金不予退还;宣传零费率车贷,却收取按揭手续费,导致购车纠纷。虽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但当前汽车销售服务中,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缴纳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等问题较为普遍,有些经销商代办业务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多收上牌费,还不开具发票,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材料二:
图1消费者汽车投诉问题分布
图2 消费者汽车投诉主要售后问题
摘自《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
材料三:
在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有瑕疵汽车被称为“柠檬”,从表皮很难看出柠檬的质量,而发现变质柠檬时,肯定是在买方将柠檬买回家去、且因已经切开柠檬而无法恢复原状要求重新选换的时候。这与那些有瑕疵的汽车一样,一旦开出店门,就很难说清楚瑕疵是原有还是使用不当,买方只能从表面来判断车况,而卖方对车况却了解更多。为此,美国专门制定了保护汽车消费者的所谓“柠檬法”。现在,“柠檬法”已经被适用于许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如电脑等电器的销售中。按照“柠檬法”的规定,消费者在新车购买之后的特定期限内(百天以上或数万公里,各州期限不尽相同),如果发现重大瑕疵、维修2次难以修复;其他瑕疵、维修4次难以修复;或不论何种瑕疵、30天难以修复,就必须更换新车--以期限来平衡信息不对称。中国的“柠檬法”,应该早日创设。
摘编自《保护汽车消费者正当权益还要靠法》(1)下列关于“柠檬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质量无法简单地从车的表面情况判断,卖方与买方对车况的了解程度是不相等的,“柠檬法”就是为了平衡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制定的。
B.按照“柠檬法”规定,如果消费者在新车购买之后的特定时间内发现汽车有重大瑕疵,维修两次还难以修复,汽车生产者或销售商就必须为消费者更换新车。
C.美国的“柠檬法”是为了保护汽车消费者制定的,它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目前已适用于其他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如电脑等电器的销售中。
D.摆脱维权靠嗓门的解决问题方式,还要靠法律,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制定的“柠檬法”,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服务指引》规定的应向消费者提供的“PDI”检查表,规定了11条必须告知消费者的重大问题情形,但其中也隐含了一个“后门”。
B.如果交付的产品不合格,即使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出现除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之外的问题,销售者也不可以拒绝承担退货责任或相应赔偿责任。
C.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的汽车投诉分析就已经关注到了汽车行业存在的金融服务问题,如部分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在本店购买保险,强制消费者贷款购车以获取金融服务费。
D.据调查,2018年消费者汽车投诉问题种类繁多,涉及售后服务、合同、质量等,而大部分投诉都与经营者不履行三包义务、不履行售后承诺有关。
(3)汽车维权难在哪?结合材料分点概括。组卷:11引用:5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够离开自然而独立的。所以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的本能的发露。
③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④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还有月亮哩,也是只在那么循行,自有地球有人类以来的一套老调,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处的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这就是欣赏自然景物的人类的天性。
⑤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因而使一般崇拜自然美的人,得以自命为雅士,以为自然景物,就只为了他们少数人而存在的。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⑥我从前在北平的时候,就有一位同事,是专门学法律的人,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你若约他上中央公园去喝一碗茶,或上西山去行半日乐,他就说这是浪漫的行径,不是学者所应有的态度。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到这里,前面所开的那两个节目,倒真合用了;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⑦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第一,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古往今来,闲人达士的游山玩水的习惯的不易除去,甚至于有渴慕烟霞成痼疾的原因,大约总也就在这里。
⑧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古人的讲学读书,以及修真求道必须要入深山傍大水去结庐的理由,想来也就在想利用这一点山水所给与人的自然的威力。
⑨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而对于自然的伟大,物欲的无聊之念,也特别的到了高山大水之间,感觉得最切。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第一着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⑩从前有一个赞美英国19世纪的那位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对于蒙勃兰高峰的积雪晴云,对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壁画殿堂,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粗枝大略的想欣赏自然,欣赏山水,不必要有学识、有鉴赏力的人才办得到的;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B.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C.第③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⑨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地球上,由于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来自地幔的岩浆可以通过火山等构造流向地表。冷却成岩后,它们就成为我们了解地幔的窗口。①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五四”前夕,某媒体记者走进100所大学,对近2000名不同专业、年龄、生活背景的新时代大学生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如图是某一问题的数据统计图。
作为即将迈入大学的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