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同跌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锺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付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固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这样的诗是有巨大签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街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摘自陈超《重铸诗歌的“历史想象力”》,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寅恪先生认为治学之时,需借助历史的想象力,人古人之境,才能比较准确、深刻地评论古人的学说。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历史想象的构造性,体现在入情合理地追叙真人真事和赖以说明问题的“想象的共同体”两个方面。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与艺术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但仍应确保其真实性。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论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都旨在说明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C.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想象力的价值。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针对“历史想象力”这一内容展开,不过二者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A.小说《鼠疫》描写了一个北非城市突发鼠疫后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表现了勇者“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正义的精神。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气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李白在《登太白峰》中写到自己在日落时分登上太白峰,听到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让他与月亮无比接近。
    D.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4)红学研究中曾有过的“索隐派”有哪些错误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5)怎样衡量现代诗是否具备优秀的“历史想象力”,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诗歌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能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壮大自己和保卫根据地。一二〇师不久就奉命转移到山地去了。
          春儿她们接到通知,学院暂时结束,春儿留在地方工作,她在区党委那里办好手续,想看看芒种,没有找见,就一个人回县里去。
          整个的冬天和青年人一向迷恋的旧历年节,今年是第一次在战争中度过了。
          现在已经是春天,严冬的痕迹,除去披在春儿身上的破军装棉袄,就是在田野里也很难找到了。麦苗油绿并且长高起来了,很多雁群在大洼的麦地里啄食和过宿,在浅沙上留下连环的竹叶形状的爪印子。有的小桃树得天独厚,这样早就在一棵大柳树下面开花了,柳树长在一眼大井的旁边。田野里,到处是驴马拉动水车的响声,改畦的妇女们倚着铁锨的种种姿态,黄雀在榆钱里穿动的尖厉的叫声。小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沙岗上翻跟头,姑娘们只穿着一身单衣,还觉得浑身燥热。在战争的空隙里,根据地的人民劳动生息,就是在黄昏黎明,谷垛底下,麦苗垄里,也不断爱情的追求。
          晌午的时候,春儿走到安国县城南二十五里有名的大镇伍仁桥。还离北寨门很远的时候,春儿就听到了集市上骚动嚣乱的声音。从这些声音里,可以分辨出大粮食市那里的过斗的呼喊,牲口市那里的对蹄腿快慢的褒贬评价。这些买主和卖主,好像不是赶集做交易,而是进行着一场严重无情的斗争。经纪已经说好价钱了,因为一句话不合,卖主又抱住粮食口袋,不让过斗;或者是牲口已经牵在买主的手里了,卖主又搬着小牛的犄角硬把它夺回来。
          自从敌人占据了一些县城,我们就把商贩动员到四镇上来。南堤坡上有一家搭着席棚卖豆腐菜的馆子,生意最好。掌柜的跑堂的全是家里的一班女将,年轻的女儿和媳妇们。这一班女孩子,长得都很好,在棚口掌柜的她家那位大姑娘,在大集日,密黑的头发,梳得整齐,穿一身十成新蓝布袄裤,一件洁白的护襟围裙,从领口接下来。她一边做着菜,低头注意着火色,一边又不住地抬起头来,用她那一对又黑又大又水灵的眼睛,看着在她家棚前过往的人。
          春儿饿了,走进来坐下,因为钱少,只要了一碗素豆腐菜。那个掌柜的姑娘一直望着春儿,把菜盛好,叫她的一个小妹妹端过来。
          穿得整齐的小姑娘两只手捧着一个豆青大花碗,里面的豆腐和丸子冒起了尖儿,汤上面浮着很厚的荤油。她小心翼翼地把碗放在木案上,一歪,还是流了一桌子。
    “吃吧,同志。我姐姐特别给你加了油水。”小姑娘低声笑着说。
    “为什么特别优待我?”春儿仰头问,又赶紧低下头去喝汤。
    “你说为什么?”小姑娘蹲在她的身边,说,“你从堤上走过来,我们老远就看见你了。姐姐和我说:‘这个女同志是个老八路,刚打了胜仗的,她要到我们这里吃饭多好哇!’”
    “你姐姐长得多好看,她有了婆家吗?”春儿问。
    “我早有两个小外甥了。”小姑娘说,“我们南关的家叫鬼子烧了,把我们赶到这大堤上来。”
          听见姐姐叫了一声,她跑过去,端来一碟子热烧饼,说:“你为什么不要干的?”
          春儿笑了。
    “我知道你没有钱。”小姑娘拿起一个烧饼,放进春儿碗里,溅出很多汤儿。“这烧饼不要钱,是我们姐儿俩请你吃的!”
          这一家人是多么值得留恋啊!春儿从大堤上跑下来,走得更高兴更轻快了。
          在前面的道上,跑着一辆小牛车,赶车的是一个矮矮的身体浑实的女孩子。她穿一件褪色的宽大的红夹袄,卷着裤腿露着腿肚。车上装着几棵大白菜,肥大得像怀了八个月孕的妇女,在车厢里滚来滚去。还有几个又大又圆的红萝卜,不断地从车后尾巴蹿下来。小姑娘回头看见了春儿,就喊:“女同志,快赶两步,来坐车吧!”
          她的声音很嫩很脆,难道是从小吃这些新鲜菜蔬的关系吗?
    “我走得动呀。”春儿笑着说。
    “我一个人实在压不住它,”女孩子说,“你上来,它就稳当了。”
          春儿上去,和她并排坐在前车辕上。这头黄色的小仔牛,肥胖得油光发亮,两只小白犄角,向前弯着,像个“六”字。它感到了新增加的重量,小尾巴愤怒地害羞地摆动了几下,老实了。
          女孩子把红山木小鞭压在腿下面,然后用一柄镰刀,悠闲地雕刻着一颗萝卜。她很快把它做成了一个精巧的花篮儿。
          这应该是春节前后的礼物。女孩子们把它挂在房梁上,里面种上麦子,等麦苗长高,萝卜缨儿也就开花了。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插上一枝蜡烛,这萝卜就叫灯笼红。可是,这一个新年是叫日本鬼子给搅了!
    “你是哪村的?”春儿问。
    “过河就到了。”女孩子往前一指说。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叙述战争结束后冀中区的局面、人民的心情、地方部队的收获和一二〇师的转移等,为春儿的活动提供了背景铺垫。
    B.对麦苗、雁群、小桃树、黄雀叫声等的描写,展现家乡美景,表达春儿对家乡的热爱,这也是冀中人民抗日卫国的情感基础。
    C.在战争空隙,小孩子们光屁股在沙岗上翻跟头,青年人大胆追求爱情,这些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D.集市上骚动嚣乱的声音,买主与卖主之间进行严重无情的斗争,这些描写说明根据地人民在战争中具有随时斗争的激情。
    (2)关于小说语言艺术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大白菜和红萝卜的描写生动、形象,动词“滚”和“蹿”体现了动态特征。
    B.文中描写那个掌柜的姑娘的眼睛时,连用三个“又”字,突出了姑娘的与众不同。
    C.文中描写黄色小仔牛,“愤怒”和“害羞”两个词互相矛盾,并不符合牛的心理。
    D.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孙犁小说的语言具有朴素、清新但又不失生动、活泼的特点。
    (3)卖豆腐菜的小姑娘和赶车的小姑娘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孙犁小说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有泥土气息,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孙犁小说风格的理解。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

  • 7.阅读回答问题。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①           。无人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新模式应运而生、快速发展,驱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全方位的变革。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城市乡村,“数字+”正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创造力。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在服务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近年来,人社部已发布4批56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②             ,拓展着职业版图。
          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持续便民利民,③              。新业态蕴藏无限潜力,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平衡数据开发与隐私保护?……这些都对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时间以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法等法律接连出台,着力夯实数字经济的法治基石,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完善数字经济规则制度、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才能更好为数字经济新业态保驾护航。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6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在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文时,开展了“我的读书观”“我的读书史”报告会活动,分享各自的读书观点和读书经历。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改语文,改语文不读书的顽疾;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读书,专治不读书的痛病。有人说,都信息化智慧时代了,还读什么纸质书籍,应该让位给电子媒介,省钱省时省事。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好书那么多,为什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费时费力费脑细胞。还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读就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此,你有什么样感悟、思考,请以“读书”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