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而构成关系基础的这种“缘”的纽带主要是缘分。缘分的持久性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认定性的。前者如基于血缘形成的家人关系,后者如基于某种约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此外,关系具有工具性,即交往双方以利益交换为目的。根据这样一种关系,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而且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话语中,我们也经常把关系与某些动词联系在一起,如搞关系、拉关系、找关系。最后,情是关系很重要的成分之一。情包括感情、人情、面子等等,而且很难将其量化,比如某饭店挂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而人情则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就很少涉及情感。所以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这是中国人的关系区别于西方社会的重要特征。
乔健先生在《“关系”刍议》等文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的“关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①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个单位。②关系是一个能动的概念。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于近亲关系(如父子、夫妻),它需要不断地交往来维持;二是其存在是为了一些实际的目的。③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了关系网。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角色的规范即关系本身具有决策规范的含义。社会身份(尤其是亲缘身份)构成了人们界定自己与对方互动规范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动规范的基础。第二个特征就是情感依据。关系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区分与表达,构成了亲密信任和责任的依据。而且,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熟悉亲密,越应当信任。第三个特征就是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既包括横向的亲近联系又包括纵向的长幼尊卑。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关系不是一套静态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和自己有关系的“中间人”介绍,陌生人也可以与自己建立关系,被纳入关系网之中,并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从关系网的外圈移动到内圈。同样地,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经营关系,即便是“熟人”关系也会变得生疏。因此,关系是一个持续营造,不断生成的过程。要考察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便需要考虑关系运作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
(删减自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
B.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
C.工具性关系是非正式关系,它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
D.人情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不涉及情感,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情”与“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生中命定的或前定的。
B.社会身份是界定自己与他人互动规范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关系”。
C.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决定了个人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形成。
D.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体现了老板的“择朋”标准。
(3)下列根据文本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如父子,“横向”关系如夫妻,“横向”关系可以转化为社会关系,“纵向”的则不能。
B.“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驳斥。
C.“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表现,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讲究对等、平衡,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D.“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关系需要不断经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则体现关系的情感依据特征。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
当我们搬新家时,首先会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来熟悉这个新的空间,进而熟悉整个大楼、小区乃至周边街区的空间构成。在这个过程中,家、大楼、社区经由无数神经元的编码,在脑中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这种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读一本书,也常常始于一次空间探索。比如很多读者习惯先浏览目录,然后再粗略翻阅,在这个过程中,这本书就在你的脑子里初步建立了一幅认知地图。接下来的正式阅读,有的读者会从头读到尾,有的则会拣自己最感兴趣的先睹为快,但不论哪种阅读方式,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很自然地理顺各篇文章的编排顺序,不会因为自己最先读了其中哪一篇,或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就在日后回忆时误以为它是全书的第一篇文章。
建立该认知地图的台前英雄自然非视觉莫属,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罗特科普夫已经发现,我们是以定位的方式来回忆书中一段段文字的。你或许很容易想起《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一段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什么位置,就如同你很容易想起某家小吃店位于你从家到学校途中的什么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起到了帮助定位的主导作用。
幕后英雄则包括触觉和运动觉。当你手捧书读时,你左右两只手不仅拿捏的书页厚度会发生定量变化,而且会感受到书两侧的重量也发生了定量变化,这些经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各种物理信息,构成了你定位本文在书中所处位置的线索。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较之于通过电子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阅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着发生的,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个修辞也只适用于纸质书。回忆一本纸质书时,我们会在脑海里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其内容结构,需要调用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而对于一本电子书,它就如同一卷卫生纸完全展开之后的样子,没有厚度,长度也不确定,读者把握不了全局,也就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提取。你能想象你走在一个所有建筑都长得一模一样而且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城市里的情形吗?这对应的正是电子书的情况:我们使用的是同一部电子阅读器或同款阅读软件,所有电子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除了长度不同,它们不存在外观上的差异。
(摘编自喻柏雅《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有删改)材料二:
提起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网上那个“泡面盖子”的戏称。这个戏称半开玩笑地点出了时髦的电子阅读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这一事实。《文学报》刊登的一项针对英国2000名成年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将近三分之二)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其中46%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喜欢“翻页”的感觉,而42%的人则认为“书在手中”的感觉让他们更能沉浸到阅读之中。16%的人指出,纸质书让他们回忆起在图书馆的岁月。也有一些喜欢纸质书的读者们给出了十分有趣的理由——纸质书能够放在书架上作装饰,在疫情期间频繁使用视频对话软件时,可以很自然地将书架作为背景,既不杂乱,也体现个人的品位。
“人们更喜欢阅读实体书,可能是因为与数字格式相比,真实书籍有一种更‘持久’的感觉”,心理学家图罗尼博士表示,“而我们误以为阅读仅仅是一场脑力的活动”。实际上,阅读的身体经验对读者十分关键。如果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书本在手中的重量,闻到纸页的味道,就会同时用到多种感官和多个脑区,处理信息也会更快更高效。而电子阅读器却消除你阅读时所有的身体感官记忆——封面的图案、书的大小、形状、字体,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以及对书本内容本身的记忆。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的载体与内容或许同样重要。比如,书本纸页印刷中不同位置的留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许多诗人会利用行与行、字与字的间距的调整来变化情感表达的强度,以及给予读者更多的回味与想象空间。此外,页面边距的变化也影响着注释形式的变化。例如下边距的大面积留白为脚注提供了空间,而脚注本身则使得线性的阅读过程被中断,人们在阅读完一页文字后,会进入脚注的内容中而不是匆匆阅读下一页。
不过,电子媒介亦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电子书籍往往内置检索链接,可以即刻查找不懂的字词。同时,读者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更便捷地同步到云端,进入到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读者共享。电子媒介作为知识网络节点的这一特性,也被学者称作一种知识边界的扩充,它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形态,让知识成为一个在协作中生产、共享、创造的生成物,而不是一种被垄断的固定形态。
此外,电子书籍便于携带的特点,也很适合通勤阅读。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最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
(改编自《新京报》《相比于电子书,人们更爱纸质书吗》)(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解释。
B.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协同运作,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地图,回忆相关阅读内容。
C.阅读纸质书时,读者构建认知地图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
D.大多数被调查的英国读者更喜欢纸质书的理由是与他们本人的阅读体验感相关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书能同步云端实现共享,让知识的生产创造、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功能纸质书难以实现。
B.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可见电子书的受众没有纸质书的受众有品位。
C.阅读纸质书下边距的留白处的“脚注”,会让原本的线性阅读被打断,而电子书就不存在这一缺点。
D.如果纸质书的篇幅不超过三十页,读者能调动物理信息帮助记忆书本内容的效果就明显优于电子书。
(3)Kindle阅读器被吐槽为“泡面盖子”,倘若你是某电子阅读器研发负责人,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电子阅读器应朝着哪些方向去研发。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木
孙颙 九月底,天气凉得快,街上稀疏的过客,都不敢穿单衣了。傍晚的阴沉,早早地湮没了太阳的余晖。风嗖嗖地扫过,在胡同的转弯处,卷起弥漫的沙尘,让人不敢睁大眼睛。
徐方白站在胡同的角落,一棵大树的阴影,恰到好处地遮住了他细长的身影。他吃力地睁大眼睛,视线依然有些模糊。他努力想看清的,是斜对面的一处门洞,那是“浏阳会馆”的大门。门匾的下方,站着条汉子,粗粗壮壮,模样却看不分明,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徐方白分辨不出,就踌躇着,是否要现身走过去。突然,他感到肩胛一阵剧痛,像是被铁钳狠狠夹住,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被这突然袭击惊傻了,徐方白刚想张口呼救,背后的人已经轻展长臂,把他如小鸡般拎起。他身不由己,双脚离地,活生生地从胡同口被扯回去,拖到了大树的背后。
此时,徐方白和袭击者形成了面对面的局势。他以为遇到了抢劫的盗人,惊恐地睁大双目。定眼一看,狂跳不已的心脏,立刻放松了,“七爷啊——”他下意识地抖抖肩胛,虽然那铁钳般的五指已经松开,强烈的酸疼还延续着。
七爷拱拱手道:“方才一时心急,吓着徐先生了!”七爷稍停顿,跟着说:“徐先生,会馆那里去不得,官府衙差,等着抓人哪!”徐方白道:“我想探探谭先生的消息。不知他能不能放出来。”
七爷,大名鼎鼎的通臂猿胡七,谭嗣同身边两员虎将之一;另一位,自然是名气更大的单刀王五。危境之中,见到胡七,徐方白又惊又喜。
胡七沉重地摇晃着脑袋,“哪里会放出来!”朝四下里瞧瞧,他又道:“此地不宜说话,徐先生随我来!”胡七熟门熟路,带着徐方白,到了一家茶馆。在僻静处坐定,胡七压低嗓子道:“方才,见徐先生要朝会馆那里去,吓我一跳啊!”徐方白道:“我想,谭先生父亲是朝廷要员,或许能救他出来!”胡七的脸膛本来是深色,此时显得越发黝黑,长叹道:“这是朝廷直接抓人的大案,谁救得了?”徐方白颓然道:“皇上有消息吗?”这是唯一的指望了。如果皇上吉祥,或许还有转圜的可能。胡七的牙齿咬得咯嘣响:“皇上不知去向——都是太后的亲信下的手!”又黯然道:“坏就坏在袁世凯那个老狐狸。谭先生还指望他支持变法,上当了,是他告的密。”徐方白道:“我去天津,是谭先生的意思,让我在那里观察,说袁世凯会除掉荣禄,唉——”他略一沉吟,又问,“七爷,谭先生为啥不躲一躲?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国不能没有谭先生啊!”徐方白心想,有五爷和七爷守候在一旁,谭嗣同脱险应该没有问题。
胡七圆睁的双眼,缓缓闭上,又缓缓张开,布满血丝的眼睛,似乎有泪珠在闪动,黝黑的双颊,神经突突地抽动。这个顶天立地的江湖大侠,那种悲哀到极处的绝望神情,让徐方白震撼,这一幕将永远烙进他的心底。胡七慢慢地道:“我和五哥无论怎么劝,都劝不动他,他执意等着官府的捕快来抓!”胡七轻轻一拍桌子,坚硬的手指随即扣住茶桌,似乎要在上面抠出洞来,“我和五哥险些动手,架起谭先生离开险地,谭先生的坚决,让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愿。他说,变法,要有鲜血,才能震撼国人,他想以个人生命,去唤醒民众。我们无法违拗他的气节!”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徐方白明白了谭嗣同的内心,“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
胡七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言辞,他说:“我和五哥商量了,谭先生泰然就擒,是他的气节,我们得为国家保住栋梁之材,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他出来!”
徐方白为胡七的豪侠仗义深深折服,他说:“你们打算劫狱?我虽然没有你们的本事,我也不怕死。你们做什么,我跟着!”
胡七摇摇头道:“这个就不辛苦徐先生了,你是读书人,干不了的!”他细细打量徐方白瘦弱的身子,坦率道:“人尽其才而用。救谭先生的事,交给我们兄弟。徐先生应该去做别的事!”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谭先生尚不可为,我又能做啥?”徐方白苦笑道,“不如痛快随谭先生而去!”
胡七正色道:“徐先生说错了!要唤醒国人,谭先生的鲜血足矣。但是,谭先生的苦心,要有人传扬开去,才能为民众知晓。这等事情,我和五哥做不了,徐先生是合适的人才。你一直追随谭先生,他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你知道得详尽,务必书写出来,告知天下众生!”
徐方白没想到,胡七微言大义,把自己应尽的责任,说得如此清晰,不由感动得连连点头。胡七也不再多言,他伸手在布袋里一掏,摸出一把银子,说道:“徐先生,浏阳会馆你绝对进不得,你也不能回湖南,知道你追随谭先生,人多口杂,清廷爪牙不会放过你。你去添些随身物品,赶快离开京城!”
后面数日,京城血雨腥风。徐方白躲在前门外的客栈中,根本不敢外出露面。
这天,客栈老板带回了可怕的消息,神色慌张地跑到徐方白的屋子里,说是西太后大开杀戒,在菜市口杀了一批维新变法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谭嗣同。老板凄惨地道,穷凶极恶,穷凶极恶!谭先生被砍了几十刀,方才断气!
徐方白大惊失色,险些号啕大哭,客栈里闲杂人等多,只得强忍着满腔悲愤,轻声问老板:“五爷、七爷没有劫法场,去救谭先生?”
老板听听走廊上的动静,仔细关上门,说道:“五爷和七爷何等义气之人,怎么会袖手旁观?只是监刑官狡诈啊,临时换了路线,刑场上又大大增加了护卫,兵丁里三层、外三层、让五爷、七爷干着急,没法出手啊!”
徐方白跌坐在圈椅之中,半晌没缓过神。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小说开头就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徐方白担心谭嗣同的安危,刚决定到浏阳会馆去探查消息,就被胡七一把拉住,劝他不要前往,二人随后到茶馆详聊。
C.小说通篇采用侧面描写塑造谭嗣同不畏生死、英勇就义的人物形象,虽然他在文中并未正式出场,却贯串小说始终。
D.“穷凶极恶,穷凶极恶!”反映了客栈老板对清廷统治的不满,揭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也表现出他对谭嗣同逝世的惋惜。
(2)小说中胡七的个性十分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3)小说以“独木”为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标题的作用。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二)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认为情绪对身体的损伤不会很大,其实不然,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要占到80%,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引起暴躁、抑郁、紧张等,①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②
另外,③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8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