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5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ㅤㅤ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①”,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ㅤㅤ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②”的方式回避指责。
ㅤㅤ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ㅤㅤ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一。
ㅤㅤ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不就算违反矛盾律。
ㅤㅤ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
ㅤㅤ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
ㅤㅤ“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ㅤㅤ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组卷:11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ㅤㅤ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ㅤㅤ……
ㅤㅤ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ㅤ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ㅤㅤ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文段二ㅤㅤ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ㅤㅤ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ㅤㅤ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ㅤㅤ……
ㅤㅤ“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ㅤㅤ“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ㅤㅤ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2)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3)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组卷:8引用:1难度:0.6
三、文言文阅读及背诵默写,完成8-12题。(共25分)
-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ㅤ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文段二
ㅤ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ㅤㅤ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形容:身形面容 B.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温蠖:尘垢 C.会论虞常 会论:会面讨论 D.副有罪,当相坐 相坐:相连治罪 A.被发行吟泽畔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是以见放 何以汝为见 C.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遂自投汨罗以死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A.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
B.何故怀瑾握瑜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呢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着苏武,让医生快跑来救人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卫律又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一动不动
(4)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③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组卷:15引用:2难度:0.7
三、微写作(10分)任选一道小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150字。
-
10.请以“走过”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七、作文(50分)
-
11.按要求完成作文。
ㅤㅤ请将题目“ 的召唤”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ㅤㅤ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700字。组卷:7引用:1难度:0.5